新華社成都12月7日電 題:人類非遺“羌年”在傳承保護中再現活力
新華社記者餘裏、王曦
上午9時左右,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群山環抱中的古羌城開門迎客。100名身著民族盛裝的羌族演員載歌載舞,演繹了一場半個小時的原生態“羌年”慶典。在羌族姑娘、小夥的帶領下,數百名遊客身體俯仰、腳步騰躍,感受“羌族薩朗”的魅力。
在巴拉圭亞鬆森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5日通過評審,決定將“羌年”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羌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被譽為中華民族演化史上的“活化石”。四川省有全國唯一的羌族聚居區,約30萬名群眾主要分布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綿陽市北川等地。
每年農曆十月初一,羌族同胞會迎來隆重的傳統節日——羌年。它以祭天祈福、感恩還願為主題。當天舉行慶典,羌族民眾共同舉行儀式,敬祭諸神,驅穢慶收、還願祈福。
羌家兒女能歌善舞,“薩朗舞”是最具羌族特色的圓圈群舞,羌語“薩朗”意為“唱起來、跳起來”。
“我們每天都會表演,希望通過原生態的展演,讓遊客感受茂縣人民的熱情好客,讓中國古羌城成為外界了解中國羌年、中國羌族文化的窗口。”當地羌族演員努瑪說。
茂縣是中國最大的羌族聚居區。今年74歲的餘有陳家住茂縣,從事羌年傳承已20餘年,目前他帶了3個徒弟,是省級羌年非遺傳承人。聽到羌年轉入人類非遺消息後,餘有陳馬上把這一喜訊告訴徒弟。
“羌年的慶典裏有羌族民風民俗、舞蹈等文化元素,對研究羌族的曆史、文化等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餘有陳說。
據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耿靜介紹,受汶川地震災害、羌族語言在青少年一代弱化等因素影響,羌族文化的傳承與羌年活動的實踐曾一度遇到困難,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近年來,各級政府與文化部門采取了係列搶救、重建舉措,設立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將包括羌年在內的羌族文化保護工作列為重中之重。
非遺保護專家、四川大學教授李錦認為,通過設立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將整個羌族的文化作為一個整體,更好保護羌年的文化基礎、社會基礎和自然基礎。
李錦表示,在地震災後重建的過程中,大量恢複了羌年的文化空間,部分羌年傳習所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提升改造。
經各方共同努力,2009年9月,羌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日,羌年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近年來,羌族人民對羌年的價值認同得到進一步維係,自覺保護意識不斷增強,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都積極參與到羌年的各項保護活動中。
“四川嚴格遵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法,對羌年的保存、保護、傳承及傳播等方麵均付出了諸多努力。”李錦說,四川積極鼓勵當地按照傳統的時間與流程慶祝羌年,確保習俗的“原汁原味”。羌年已被設定為阿壩州和綿陽市的公共假日,為羌族人民提供了假期歡度節日。
“希望羌年成為羌族地區人民凝聚情感、傳遞文化價值的平台,比如羌年相關史詩的吟唱、歌舞都應受到關注,才能更好地將羌年價值準確地傳遞下去。”李錦說。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