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錢學森命名的航天名詞中 感悟濃濃中國味、深深愛國情|如圖
2024-12-11 13:50

 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火箭之王”的錢學森,是人類航天科技的重要開創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工程控製論的創始人,是二十世紀應用科學領域最為傑出的科學家。

在這些頭銜和光環之外,博覽群書、通曉中西文化的錢學森還是一位“起名大師”。

從我們耳熟能詳的航天、航天員、導彈、激光,到並未廣為流傳的靈境(VR)、陷光星(黑洞),這些名詞都是錢學森提出來的。

這些既能表達原文概念要義,又能展現漢字靈韻的命名是怎麼被確定的?

1956年,錢學森回國後不久,便擔起籌建我國的航天事業的重任,他向黨中央、國務院提交了《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意見書》。當時還沒有“導彈”一詞,為了保密,錢學森用“國防航空工業”代替了“火箭導彈”。導彈最初的中譯名有三個,分別是“火箭武器”“可控火箭”和“飛彈”。錢學森認為,“火箭武器”太籠統;“可控火箭”隻是說明飛行中的火箭可以控製,並沒有說明火箭上裝有彈頭爆炸物;“飛彈”隻能說明彈會“飛”,沒有表達出可控的意思。

錢學森提出:“最好把‘飛彈’改成為‘導彈’。所有的彈,不管是炮彈、槍彈都是‘飛’的。我們講‘飛彈’與炮彈不同,就是它在飛行過程中是可控製的,或者是有製導的,讓它去什麼方向是在控製之下的,所以叫‘導彈’就比較合適一點。” 

與此同時,國內把航天器在大氣層以外的航行、探測等活動稱為“宇宙航行”,簡稱“宇航”。但錢學森認為,人類在宇宙空間的飛行活動,在很長的時間內隻限於太陽係內,將之稱為“宇宙航行”未免有些誇大。他提出了“航天”這個新名詞:“人類在地球大氣層之內的飛行,叫作‘航空’,在地球大氣層之外的飛行稱為‘航天’。”

後來,錢學森又對“航空”“航天”“宇航”三個技術名詞的範圍進一步作出界定:把在大氣層內的飛行活動稱為“航空”;把在大氣層以外,太陽係以內的飛行活動稱為“航天”;把飛出太陽係,到廣袤無垠宇宙空間中的飛行活動稱為“宇航”。此外,他還首創了“星際航行”一詞。他在《星際航行概論》一書中詳盡論述了行星之間以至恒星之間的飛行。

中國“航天員”的稱呼也來自於錢學森的定義。錢學森建議:“我們還是叫‘航天員’,因為我們有天、海、空的領域劃分,這樣稱呼比較規範。‘航天員’是指駕駛載人航天器和從事與太空飛行任務直接有關的各項工作的人員。這個稱呼既與航天地麵工作人員相區別,也與乘坐航天器進入太空的其他人員相區別,就像飛行員與航空地勤人員、乘客相區別一樣。”

錢學森總結道:“我們在科技名詞定名時,不要忘記我們是炎黃子孫,最好用漢語精煉地表達出科學技術名詞的涵義,要讓人一看就有中國味。”

今年,是紀念錢學森誕辰113年。在緬懷和致敬的同時,讓我們再次重溫這位偉大科學家豐富的學術思想、嚴謹的科學精神和熾熱的愛國情懷!

點擊視頻

| 微矩陣

 報紙廣告服務 新媒體廣告刊例價 技術服務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