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的道路,越過一嶺又一峰,踏平坎坷成大道。
2024年,是“關鍵一年”,也是“重要年份”,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
這一年,有國際環境的風高浪急,有國內發展的風險挑戰;
這一年,有攻堅克難的頑強拚搏,有改革創新的矢誌不渝。
洞察時與勢,辨析危與機。
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頂住壓力、克服困難,沉著應變、綜合施策,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即將順利完成,中國式現代化邁出新的堅實步伐,“奮力打開改革發展新天地”。
應對困難挑戰,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這裏經得住疾風驟雨,未來更是一片光明。”11月,踏上深秋的荊楚大地,習近平總書記堅定有力的話語,飽含殷切期待,也透著自信從容。
從兩條曲線看中國經濟。
一條曲線,前三個季度的經濟增速,一季度5.3%,二季度4.7%,三季度4.6%,雖有波動,總體走勢指向5%左右的預期目標。
另一條曲線,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從8月份低點躍起,在10月份重回擴張區間,並在11月份繼續上升0.2個百分點至50.3%,顯示經濟向好態勢進一步確立。
築底企穩,景氣回升,回首今年不平凡的曆程,這樣的走勢來之不易,不少國際人士積極評價“這凸顯出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巨大潛力”。
駛入2024年,中國經濟航船遭遇新的激流險灘——
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和地緣政治衝突交織,加大了世界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世界經濟裹足不前”“全球經濟麵臨陷入低增長高債務路徑的風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屢屢發出警告。
我國經濟發展除了要直麵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外,國內也麵臨一些困難挑戰,主要是內需不足,經濟運行出現分化,重點領域風險隱患仍較多,新舊動能轉換存在陣痛。
關鍵時刻,最大優勢,帶來應對困難挑戰的信心與底氣。
“能不能駕馭好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能不能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從根本上講取決於黨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領導核心作用發揮得好不好。”
在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增強信心和底氣”,今年全國兩會“下團組”時強調“提振全社會發展信心,黨員幹部首先要堅定信心、真抓實幹”,在國際場合宣示“中國發展前景是光明的,我們有這個底氣和信心”……
既有清晰的思想引領,也有係統的戰略謀劃。
著眼長遠,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擘畫藍圖,“以經濟體製改革為牽引”,為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明確了重點任務、指明了主攻方向。
果斷決策,9月26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作出部署,一攬子增量政策密集推出,利當前、惠長遠,被譽為“宏觀調控的一次裏程碑式出手”。
在關鍵時出手,於要緊處發力。隨著存量政策有效落實、增量政策加快推出,經濟運行出現積極變化,實現5%左右預期目標的信心在增強。
宏觀決策運籌帷幄,部署落實科學有力。走閩山閩水,赴江淮大地,到江漢平原,為“關鍵少數”上好“關鍵一課”,習近平總書記反複叮囑“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咬定目標不放鬆,既穩紮穩打,又勇於突破。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經濟乘風破浪、砥礪前行,“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頂住壓力,前三季度4.8%的經濟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依然名列前茅。
穩中有進,前三季度高技術產業投資和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速大幅領先整體水平。越是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的行業,發展越是向好。
特別是9月以來,經濟運行出現的積極變化越來越多,市場信心增強,社會預期改善。
越來越多專家學者認為,我國四季度經濟運行總體呈回升向好態勢,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將順利完成。“隨著政策效應不斷顯效,全年經濟將呈現前高、中低、後揚走勢。”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說。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這一年,翻山越嶺,跋山涉水,走村入戶,進居民家中,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終是總書記最深的牽掛。
“老百姓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事情”,今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赴天津看望慰問基層幹部群眾。
走進第六埠村村民杜洪剛家,老人醫保、孩子讀書、年輕人就業,總書記問得細致。問答之間,暖意流淌。
越是經濟發展麵臨壓力,越要高度關注民生冷暖。堅持以人為本、人民至上,我國將一攬子增量政策重點鎖定民生領域,寓改革於調控之中,努力讓全體人民在共同奮鬥中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新時代以來首次從中央層麵出台促就業指導性文件,“兩重”建設加力支持城市更新等民生項目,民生領域投資穩定增長,“兩新”提振居民消費,更好滿足人民高品質生活需要……前三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達1049萬人,居民收入實際增速略高於GDP增速,人均社會救濟和補助收入、人均養老金或離退休金分別增長11.5%、8.1%,民生保障有力有效,讓高質量發展更有溫度。
曾經引領我們成功的,必將引領我們繼續成功。在機遇麵前主動出手,在困難麵前迎難而上,在風險麵前積極應對,黨始終是“我們成就偉業最可靠的主心骨”。
錨定首要任務,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寫好高質量發展新答卷,要有正確思想和政策,有正確工作策略和方法。習近平總書記深謀遠慮,新質生產力是重要落筆處。
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今年首次集體學習,聚焦“紮實推進高質量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主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
“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共商國是,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步履不停,求索不止。
2月,勉勵天津“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勇爭先、善作為”;3月,在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上,強調“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的新動能”;4月,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上,部署“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探索發展現代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一場場重要會議、一次次重要考察,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係列新論斷新要求,進一步豐富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指明方向。
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
這是對內外形勢發展變化的深刻洞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方位、深層次加速演進,“脫鉤斷鏈”“小院高牆”甚囂塵上。反觀自身,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唯有發展“創新起主導作用”的新質生產力,才能在生產力水平上實現更大突破。
這是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踐要求的準確把握。“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要求我們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思想的偉力,映射在實踐的萬千氣象中。
習近平總書記2013、2018、2022年這三次到湖北考察,都高度關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今年湖北之行,總書記走進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觀看科技創新供應鏈平台成功案例展示和科技創新成果。
“你們用了多久孵化出來?”“成本降下來多少?”“放在國際上看有什麼優勢?”“和企業對接進展順利嗎?”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中蘊含對創新的思索:“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產力,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提出了更為迫切的需求。”
科技創新,世界百年變局的“關鍵變量”,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縱觀曆史,每一次生產力飛躍,無不由科技革命引領,無不由顛覆性創新催生。
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
叮囑甘肅“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造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製造基地”;鼓勵寧夏“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寄語湖南“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打造國家級產業集群”……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把脈,深刻回答“什麼是新質生產力、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時代課題。
點與麵、理論與現實,交互激蕩,生發於廣袤大地,為高質量發展破題。
雄安新區,重點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新材料三大主導產業,搭建一流創新平台,初步打造形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粵港澳大灣區,深圳成立專門統籌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政府機構——龍崗區新質生產力促進中心,重點聚焦科技創新、數據支持和場景搭建,著力打造新質生產力產業業態;
…………
抓創新、謀創新,各地區各部門牢記囑托,搶抓機遇,積極探索,奮力攀登。
新能源yabo80 產量首次突破年度1000萬輛,前三季度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3%……翻看中國經濟“成績單”,躍動數據連成向“新”趨勢,量的積累孕育“質”的勢能。
走好創新之路,要堅定也要清醒。“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要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後破、因地製宜、分類指導。”
習近平總書記的這番話,蘊含辯證思維,凝結深刻思考。發揮好各自在大局中的優勢、機遇中的優勢、比較中的優勢,升級改造傳統產業,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未來產業,新質生產力熱潮湧動,中國經濟向“新”而行。
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為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注入強勁動力
“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
此時,距離“劃時代”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已過去46年;距離“劃時代”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有10年多時間。
46年來,一個樸素而深刻的道理直抵人心: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
10年多來,一個堅定而執著的信念從未動搖:改革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高質量發展砥礪前行,全麵深化改革一往無前。
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關鍵,是推動國家發展的根本動力。何以改革?破藩籬、優機製、激活力、添動力,大膽地試、勇敢地闖,將“中華民族積蓄的能量”噴薄而出。
越是恢弘的改革藍圖,越需要改革者的勇毅與擔當。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廈門考察,一本藍色封皮的《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讓總書記思緒萬千。彼時有太多的未知,“不知道,就去摸索,試點先行,摸著石頭過河”。
如今,又立時代潮頭。在聽取福建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彙報時,習近平總書記說:“福建曆來富於改革創新精神,很多改革走在全國前列。”
從一域觀全局,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就是要敢於突進深水區,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
十多天後,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的課堂上,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要增強政治責任感、曆史使命感,以攻堅克難、迎難而上的政治勇氣,直麵矛盾問題不回避,鏟除頑瘴痼疾不含糊,應對風險挑戰不退縮,奮力打開改革發展新天地。”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這個新天地,正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新氣象。
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完善市場準入製度的意見》,推動構建開放透明、規範有序、平等競爭、權責清晰、監管有力的市場準入製度體係;10月10日起,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一係列實打實的改革舉措為發展增動力、添紅利,不斷激發中國經濟的強大活力和巨大潛力。
時間的刻度裏,潛藏生長的力量。
拉美之行結束不到半月,第四次“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舉行。
G20峰會上,總書記發出“建設一個共同發展的公正世界”的倡議,描繪新願景。
座談會上,總書記部署“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製”,鐫刻“工筆畫”。
“隻有開放的中國,才會成為現代化的中國”,開放與改革相伴而生、相互促進。
11月15日,從山城重慶鳴笛始發,第十萬列中歐班列穿行亞歐大陸,駛向萊茵河畔的德國杜伊斯堡,見證“改革開放是中國和世界共同發展進步的曆史進程”。
中歐班列因開放而生。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歐班列應運而生。
中歐班列因改革而興。研發投用“數字口岸”係統,推廣鐵路快速通關業務模式,通關效率和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
寒來暑往,春華秋實。規劃裏的橋梁、管網、港口,鑲嵌在越來越多國家的山川河流上,點亮千家萬戶的電、車流穿梭不息的路,融入日常生活的煙火氣中,共建“一帶一路”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範圍最廣、影響最深的國際經濟合作平台。
12月1日起,給予所有同中國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100%稅目產品零關稅待遇;11月1日起,新版全國外資準入負麵清單正式施行;北京等9個省市允許設立外商獨資醫院……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空間,也給世界提供了更多共同發展的機遇,生動詮釋了為什麼“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
“鏈接世界,共創未來。”11月26日至30日,第二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在北京成功舉辦。習近平主席強調:“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唯有堅持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開放合作,才會帶來共贏發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
“通過參加鏈博會,中外企業和機構相互奔赴、彼此成就,拓展了合作共贏發展新空間。”中國貿促會副會長張少剛說。
從曆史深處奔湧而來,向著民族複興澎湃而去。“從中,我們應當堅定一種信念,中國的改革開放之路一定可以成功。”
時與勢在我們一邊。必須鼓足幹勁,勇擔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