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麵對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複雜嚴峻形勢,一係列旨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政策“組合拳”應出盡出,有效提振社會信心,推動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349084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0%。分季度看,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3%,二季度增長4.7%,三季度增長4.6%,四季度增長5.4%。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順利完成。這一成績在全球範圍內表現優異,尤其是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展現出中國經濟強大的韌性與活力。
過去一年,我國經濟發展亮點紛呈。多領域的豐富實踐推動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GII)報告》顯示,中國擁有26個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連續第二年居世界第一位。改革開放持續深化,最新外商投資準入負麵清單正式實施,製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製措施實現“清零”。外貿進出口保持較快增長,2024年前11個月yabo80 出口584萬輛,居世界首位並再創曆史新高。重點領域風險化解有序有效,從2024年開始,連續5年每年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安排8000億元,補充政府性基金財力,專門用於化債。
中國經濟能夠穩健運行,關鍵在於經過長期發展,已積累形成了一係列基礎條件,具備應對外部不確定性衝擊、實現持續向好的重要基礎和有利條件。正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
基礎穩,主要是經濟發展的底盤穩。一方麵,我國是超大規模經濟體,經濟總量和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都具備“超大規模”特征,擁有巨大的經濟體量、市場容量和產業配套能力。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地位。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從1978年的1.7%躍升至2023年的16.9%。1979年至2023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8.9%,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3%的平均增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24.8%。另一方麵,內部經濟和外向經濟可實現良性互動的雙循環,嵌入全球市場的程度較深。2024年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438468億元,比上年增長5.0%。其中,出口254545億元,增長7.1%;進口183923億元,增長2.3%。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增長6.4%,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為50.3%。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2.63萬億元,同比增長10.8%。跨境電商在“賣全球”方麵潛力進一步釋放,同時在“買全球”方麵的優勢也在持續發揮。此外,我國持續提高初級產品供給能力,全麵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大力提升能源資源安全保障能力,安全發展的基礎保障不斷夯實。
優勢多,為我國提升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提供支撐。我國有大國經濟共有的規模優勢、市場優勢、人才優勢、創新優勢,有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獨特製度優勢。從消費需求看,我國有14億多人口,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消費市場規模巨大。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規模穩步增長,2024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4元,比上年名義增長5.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1%;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8227元,比上年名義增長5.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1%。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日益強烈,對商品、服務的需求從“有沒有”加快向“好不好”轉變,消費提質升級趨勢明顯。從投資需求看,2023年我國城鎮化率為66.16%,2024年為67%,雖然較過去不斷提升,但仍遠低於美國約83%的城鎮化率。城市更新、市政基礎設施升級空間很大,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麵還有較大投資需求。同時,我國人才隊伍優勢顯著,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當前,我國人才資源總量達到2.2億人,是全球規模最宏大、門類最齊全的人才資源大國,高素質勞動者規模龐大,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研發人員總量多年居世界首位,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專業(STEM)畢業生規模全球領先。我國具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製優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不斷發揮政府和市場的作用,提高經濟發展活力和效率,進一步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為經濟長期穩定發展提供了保障。
韌性強,我國擁有強大的抗風險能力。近年來,國際政治經濟形勢深刻複雜變化,大國博弈日趨激烈,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我國產業體係完備,經營主體類型多樣,適應環境變化和經濟波動的能力強。一方麵,我國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係,大部分產品在國內就可以實現全產業鏈配套,形成了強大的生產能力。同時,製造業加快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創新能力位於世界第一梯隊,智能製造推廣力度加大。已打造80個國家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建成72家“燈塔工廠”,占全球“燈塔工廠”總數的42%,培育421家國家級智能製造示範工廠、萬餘家省級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另一方麵,居民的高儲蓄率也使我國能更好適應經濟波動的影響。客觀上看,較高的國民儲蓄率能為各類投資活動和資本要素積累創造空間。高儲蓄率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國家金融儲備,提高了投資和生產效益,讓我國在麵對全球性金融危機時能夠更好抵禦風險。
潛能大,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動力。不平衡、不充分,是我國發展的客觀現狀。這是經濟發展的短板,也是更好發展的空間和潛力所在。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就是一個典型體現。無論是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還是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都需要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麵振興,著力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2012年的53.1%提高至2024年的67%,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製度全麵建立,城市數量增加至694個。縣域經濟直接推動了龐大內需市場發展,《2024中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顯示,2023年,中國縣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比46.3%。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在客觀上也為經濟發展提供了空間和回旋餘地。經濟欠發達省份能夠充分利用自身資源或地理位置優勢,為高質量發展集聚力量。在西部地區,光伏發電、風力發電快速發展,同時已形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9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電子信息、航空等5個國家級先進製造業集群。2024年前三季度,西部12個省份中有10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西藏、重慶、新疆、貴州、甘肅、寧夏等省份增速排在全國前10位,增速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我國經濟運行仍麵臨不少困難和挑戰,立足現有基礎,用好發展優勢,繼續保持經濟發展的強大韌性與活力,必須進一步深化經濟體製改革,完善有利於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體製機製。
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守正創新、先立後破,係統集成、協同配合,充實完善政策工具箱,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最大程度發揮各項政策的整體效能。發揮經濟體製改革牽引作用,推動標誌性改革舉措落地見效,在高質量完成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製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等方麵切實發力。在確保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穩定的基礎上,積極尋求發展機遇,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防範化解各類風險挑戰,同時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型升級,培育新的增長點,以高質量發展來鞏固和擴大穩定的基礎。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蔣永穆係四川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