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山東,孩子得了獎狀高高興興給爸爸看,爸爸一句 " 含金量不高 " 孩子氣苦把獎狀撕了。這件事在網上引發了廣泛的關注,不少網友表示," 掃興的家長是孩子一生的陰霾 "" 不掃興的父母,真的能讓孩子精神富足 "還有網友表示感同身受,這事真的可以記一輩子
,“小時候語文考了第一,然後被冷麵問數學成績”、“隻記得小時候特別開心的時候我爸來了句小心樂極生悲,瞬間笑不出來了,二十多年了那種心情我還記得”。
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博士、英國心理學會特許心理谘詢學家陳誌林告訴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孩子成長中構建的自我認知體係依賴外界反饋,獎狀是其努力成果的象征。依埃裏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童年期孩子處於勤奮對自卑階段,努力獲認可以建積極自我認知,獎狀即努力的直觀體現。爸爸的否定易引發孩子對自身能力的懷疑和自卑情緒。兒童大腦發育未成熟,前額葉皮質負責的情緒調節等功能尚不完善。按情緒認知評價理論,孩子將爸爸的話視為負麵評價,引發消極情緒,因缺乏成人般的化解能力,隻能以大哭、撕獎狀等直接方式表達。
“孩子情感依戀父母,渴望其關愛、支持與認可,獎狀是獲父母認可的契機。未獲預期肯定的巨大心理落差讓孩子難以承受,如努力學習盼表揚的孩子遭爸爸否定,會極度失落。”
陳誌林認為,親子間,家長積極傾聽、有效溝通關鍵。孩子獲獎回家,家長應充分關注,傾聽感受,回應尊重。表達觀點時措辭得當,肯定努力同時提建設性意見。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孩子行為觀念多模仿父母。家長要以身作則,展現積極理性態度,日常中傳遞正確價值觀,如重努力過程、欣賞他人與自我提升,助孩子形成健康心態。親子間,家長積極傾聽、有效溝通關鍵。孩子獲獎回家,家長應充分關注,傾聽感受,回應尊重。表達觀點時措辭得當,肯定努力同時提建設性意見。“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指出兒童發展有現有和經指導可達的兩種水平。家長應考慮此,合理獎勵,精神鼓勵為主,適度避免依賴;設合理期望,具挑戰性又可實現,努力中給予支持指導。”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薑天聖
校對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