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新劇《漂白》被指抄襲深度調查報道《漂白》一事持續引發網友熱議。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注意到,23日上午編劇陳枰第三次發布聲明回應涉嫌抄襲。
她表示,吉林9.11特大搶劫碎屍案是個真實案件,並非虛構故事更不屬於個體原創素材,是公知領域的事實。2017年,她對寫這個題材的電影劇本有興趣,下去深入進行案件采訪。
“我采訪了吉林市公安局原刑警隊長袁韌,他向我詳細講述了當時發現下水道碎屍的整個過程,以及他如何緊追罪犯,總差那麼一步。他講因為經費和警力不夠,案件就此擱淺。之後,我采訪了哈爾濱市公安局許建國局長,在他那裏做了詳盡的訪談。接待我的是當時9.11專案組的孫文明老師。我還被安排采訪了楊樹彬刑滿釋放的弟弟,了解了當時的具體情況。”
陳枰稱,她的每一個采訪對象都提到了“身份漂白”一詞,這是專案組對犯罪分子隱身特征的顯著認知。“漂白”一詞不是前記者王猛的獨創。“最終,哈爾濱公安局根據楊樹彬弟弟住院的蛛絲馬跡,在清網行動中摸排到這夥罪犯分子,立即啟程去包頭抓捕,整個過程9.11專案組的同誌講得非常詳實。”
陳枰說,她根據第一手采訪情況創作的小說《漂白》出版後,第一時間就給許局長、袁韌老師和孫老師都寄送了書。“電視劇《漂白》播出,9.11專案組的孫老師稱,專案資料毫無保留地給提供,為整個劇情提供了很真實的參考。”
陳枰表示,自己的小說、電視劇《漂白》與他人深度報道的最大區別是:彭兆林這個主人公,是她把刑警隊長袁韌和公安局長許建國,捏合在一起塑造出來的角色形象;她獨創了甄珍這個人物形象;創作了四個罪犯複雜的人物關係與情節串聯,是小說的魂,與他人報道無關,更遑論原創表達的實質性相似。“公有領域公共題材,你做你的采訪報道,我基於我的一手資料寫我的小說,何來的抄襲?”
陳枰還在聲明中喊話前記者王猛,稱他如果認為小說《漂白》侵權,請馬上拿起法律的武器訴訟維權,否則,陳枰將依法委托律師提起著作權確認不侵權之訴。
據本報此前報道,1月20日晚,小說《漂白》的作者陳枰首次發表聲明回應稱,2016年,一名電影製片人找到她,希望邀請她作為編劇,創作一部以“楊樹彬團夥911殺人碎屍案”為原型的電影劇本,該小說是自己走訪多地,多方采訪而成,支持雙方以專業法律途徑和方式來解決問題。21日下午,王猛在接受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製片方聯係過我,說他們對小說版權的購買是沒有問題的。小說是否涉嫌抄襲他們還需核實。”
1月22日,一位自稱為陳枰最初聲明中的製片人呼和巴特爾發布推文稱,他2016年對“楊樹彬團夥殺人碎屍案”進行過多方采訪,2017年才邀請陳枰作為編劇一起繼續采訪此事。其間他還向王猛尋求過采訪線索,向陳枰推薦過報道《漂白》。後因兩人沒能達成共識將此事作罷。“我領她采訪,給她講我搜集的故事,她卻連招呼都不打就出書,最近還在聲明中拿我做擋箭牌。”22日下午,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輾轉聯係上該製片人呼和巴特爾,他向記者證實了該推文真實性,“是我發表,內容屬實。”
22日晚,《漂白》劇組發表聲明稱,電視劇《漂白》劇組正在密切跟進了解原著小說涉嫌抄襲事件的具體情況,將積極促進各方通過包括法律途徑在內的各種方式充分溝通、妥善解決。
電視劇《漂白》的影視改編權購買自陳枰女士出版的小說《漂白》,並委托陳枰女士進行電視劇劇本改編工作。根據雙方簽署的相關合同約定,陳枰女士應負責保證原著小說及劇本內容合法合規,且不侵犯任何第三方權益,如因此產生任何爭議糾紛,由陳枰女士承擔相應責任。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徐韶達
校對 徐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