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聽·見丨飛起的春運,“慢火車”為啥成風景
2025-01-24 17:00

 你的聲音,我們願意聽見;

你的關切,我們一同看見。

年關將近,外地務工人員歸心似箭,大家大包小包,恨不能坐上最快的高鐵等交通工具回家與親人團聚。近日,2025年全國鄉村“村晚”示範展示活動暨“村火車上的村T村晚”啟動儀式在5640次“慢火車”上舉行,引起網友的關注。

在貴州,5640/39次列車穿行於少數民族地區,開行28年來,為沿途十多個小站附近的100多個少數民族村寨村民提供了便宜、便捷的出行方式;在北京,6419次列車從通州西站鳴笛啟程,帶著市民奔赴河北趕大集;在新疆,7557次“慢火車”既是沿途學生的“校車”,也是農牧民外出務工的“班車”……“慢火車”承載的是溫情,久經歲月,依然光芒不減。

什麼是“慢火車”?“慢火車”指鐵路部門在出行不便的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山區,開行的票價低、站站停的具有公益屬性的非盈利旅客列車。

在一列列“慢火車”上,綠色的車廂皮,熟悉的人情味和煙火氣撲麵而來。我們可以看到老鄉從自家果園裏現摘的蘋果,從地裏剛割的韭菜和小蔥,還有養了幾年的家禽、手作的非遺製品。車廂之間,總能聽到不同口音的方言對話的聲音,隨著列車的前進、乘客的上下車,小小的空間內充滿歡聲笑語,似乎提前奏響熱鬧的春節序曲。

在高鐵路網日益發達、加密成型的今天,人們追求更快、更安全、更安靜的乘車體驗。有人也行會好奇:“慢火車”是否還有存在必要?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數據顯示,我國仍保留了81對公益性“慢火車”,覆蓋20餘個省區市。

“慢火車”見證了曆史發展,自然有它的時代意義。也許它的乘坐感受不如現代高鐵先進,但數十年來,“慢火車”開進邊遠地區,將大山裏的人帶往更大的世界學習工作,將“遠在深巷無人知”的農特產品帶到大眾麵前,早已成為一扇“窗口”,為火車沿線地區發展經濟帶去了助力。歲月深處,乘坐“慢火車”出行,駛過崇山峻嶺、穿山而行、飽覽祖國大地美景的畫麵,也成為人們腦海中美好的記憶。

其實,為跟上時代發展腳步,很多“慢火車”也在不斷升級改造,為旅客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比如增設空調設備,乘客夏可納涼,冬可取暖。一些地區還巧妙融合“慢火車”與旅遊元素,把“慢火車”開成了鄉村旅遊的“特別專線”,為地方經濟與沿線居民增收注入活力。

以“慢”情懷帶動經濟發展的“快”速度,相信未來,“慢火車”將一如既往,帶著鄉親們駛往日子紅火的前方!

| 微矩陣

 報紙廣告服務 新媒體廣告刊例價 技術服務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