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
臨近新春,“村晚”火熱開播。瞻淇魚燈、提線木偶、苗族歌舞,充滿民俗風情的大戲輪番登台,吸引數百萬網友在線迎新春。
1981年小年夜,中國第一台“村晚”在浙江麗水上演。這些年,越來越多鄉村加入“村晚”大舞台,展現了幾十年來鄉風文明之變、精神文化之變。
“村晚”從組織到策劃、排練到演出,村民就是主角。舞台如何布置,節目有哪些,都是村民自己說了算。舞台上的演員,並沒有經過什麼專業訓練,他們有可能是水電工,也有可能是種植戶。平時大家各有各忙,一到年節,鑼鼓聲響,大家又齊齊聚首揮灑這份熱愛。“貴州七弦”組織的“村晚”活動,當地村民為了蘆笙笛演奏連夜趕工。這背後亦可窺見村民們對故土的深情和對生活的熱愛。
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充分激發群眾的首創精神,發動村民自編自導自演,動情講述自己和鄉村的故事,是“村晚”的魅力之一。江蘇大豐區南陽鎮的村民自辦“村晚”,村民自編自演,把《美麗廣豐直播間》搬上了舞台,將南陽產業特色與鄉村文化有機結合,道出了新農村產業興、村民富、百姓歡的幸福圖景。在這方舞台上,村民是真正的主角,人人都可以上台做“民星”,在一舉手一投足間實現自我價值。雖然沒有華麗的舞台、精湛的技藝,但“村晚”每個節目所呈現的都是原汁原味的鄉村故事,是群眾喜聞樂見的“鄉村聲音”。
“村晚”熱的背後,是接地氣的文化創造力。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紮根人民、紮根生活”。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實現人的全麵發展。讓群眾當主角,由群眾辦、群眾演,“村晚”正是紮根人民需求、紮根人民生活的產物。
舞台上,演出的是身邊“民星”;舞台下,歡鬧的是鄰裏鄉親。“村晚”現場鑼鼓喧天、人聲鼎沸、載歌載舞,在熱熱鬧鬧、充滿人間煙火氣息的氛圍中,鄉親們豐富了文娛活動、增進了鄰裏感情,收獲了鄉村振興的喜悅。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根”與“魂”,也是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全麵振興規劃(2024—2027年)》主要目標是:到2027年,鄉村全麵振興取得實質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上新台階。中間提到了“鄉風文明持續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傳承發展,農民綜合素質全麵提高。”“村晚”的紅火,是鄉村文化自信的生動展現,也是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在鄉村振興大圖景上,“村晚”是一扇窗,透過它可以看到鄉村文明新氣象、振興新精彩。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的文化盛宴,在廣袤的鄉村大地上綻放光彩,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