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舞蹈“裝裱入畫”,丹青之境繪出無盡風雅
來源:CMG觀察
2025-01-29 19:48

 當舞台變成一方宋畫尺牘,背景成為留白氤氳的宣紙,舞者化作工筆描摹的墨痕,橫軸豎幔間,十隻報春“喜鵲”從古卷中躍然而出。

圖片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025年春節聯歡晚會》原創舞蹈《喜上枝頭》被網友大讚為“幀幀如畫”“美到心坎”“瞳孔地震”“審美封神”,不少網友甚至在除夕夜就拿起畫筆做“二創”,複刻自己心中的喜鵲畫卷。

圖片

圖片

空間的減法,審美的加法:
一次反向的藝術創新
創新,永遠要突破自我,打破常規。要一舞驚豔除夕,作品就必須有自己的性格和鮮明的辨識度。
記得龍年春晚總台原創的《錦鯉》,舞蹈運動軌跡騰空向上,拓展出新的空間維度,創造出“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震撼效果,視覺張力幾近滿格,起點已是高峰,蛇年春晚如何再造經典?
都說“創作苦,夢魂縈繞,牽腸又掛肚;創作苦,山重水複,時時疑無路”,走出“山重水複”就是突破創新的過程。總台1號演播廳總能源源不斷輸出創作能量,如果說龍年《錦鯉》的創新在於為空間“做加法”,打開了新的維度;那麼蛇年《喜上枝頭》的創新則作了一個優雅的“轉身”,反其道而行,為空間“做減法”,它將舞蹈“裝裱入畫”,似乎要把立體空間“塞”回到平麵。

圖片

這種看似逆向的創作思路,“冒險”程度可想而知。這意味著,舞蹈要受限於“正麵平視”這個固定的鏡頭角度,全部造型都隻在橫線上調度,沒有縱深空間、沒有側拍和俯拍切換,舞蹈和拍攝的空間被雙重縮減。
空間被折疊,創意卻被打開。導演組說,《喜上枝頭》就是要在一個“被框定”的平麵空間中塑造不一樣的美感,讓舞姿在二維畫卷中找到自己的審美表達,用一種看似“限製”的方式創新向前。
宋畫的質感,舞美的再造:
用工筆勾勒出舞蹈
《喜上枝頭》是一場對宋畫美學的深情致敬。
在初排這個節目時,總台台長提出兩個要求:畫麵要突出宋畫的質感,留白處有水漬之類的歲月留痕;鏡頭要以此幅“宋畫”的完整性展示舞蹈的完美,盡量少用特寫。
宋畫以筆觸細膩、意境深遠著稱,尤其是花鳥畫,在宋朝迎來了獨樹一幟的黃金時代。編導參考大量宋畫作品,尤其從南宋畫家林椿的《十全報喜圖》中獲取靈感,將宋畫的美學哲學完美地轉譯為舞蹈中的構圖邏輯。舞台背景是紋理清晰的畫布,幕簾和升降地屏搭建出裱框,整個舞台如同從水平麵上翻轉而立,變成巨幅的國畫卷軸。

圖片

節目使用了春晚有史以來最大的道具,在“畫卷”中搭建了一根長9.5米、高4.5米的“鬆枝”,鬆枝與喜鵲取“送喜”的吉祥寓意。枝條巧妙地從“畫框”中探出,模糊了平麵與立體的界限,仿佛“畫卷”中的“生命”破畫而出。

圖片

這是一幅工筆畫般的舞蹈,“細膩的平麵美”貫穿始終。多處剪影的運用更是剝離了立體細節,隻留下氣韻流轉的線條,將所有的視覺重心都集中在平麵構圖之中。整個畫卷上,舞者化身成畫布上精心點綴的筆觸,風枝搖綠影,鵲語落花間,每一個動作的鋪陳、每一次舞姿的凝固,都精致得令人屏息。

圖片

演員妝造也從傳統國畫中汲取靈感,選取了中國傳統色“花青”“靛藍”“月白”,與生活中黑白色調的喜鵲不同,取神似而非拘泥於寫實,更為舞台增添一抹亮色和活潑。總台台長慎海雄在審看節目的時候,還特意將節目名稱從原來的《喜鵲登枝》改為《喜上枝頭》,弱化寫實,突出寫意,讓“送喜”的美好寓意更加鮮明。
在造型編排上,導演幾乎是逐幀為畫卷做“工筆點染”,精心埋設了十個祝福語。如果你仔細觀看,會發現十隻喜鵲呈現了從獨舞、雙人舞、三人舞一直到十人群舞的不同舞段,送出“一帆風順、雙喜臨門、三陽開泰、四季平安、五福臨門、六六大順、七星高照、八方來財、九九同心、十全十美”的美好寓意。
舞畢時,“喜鵲落窗”登門報喜,將幸福吉祥帶進千家萬戶。

圖片

定製的模式,舞者的蛻變:
春晚見證青春的成長軌跡
從龍年的《錦鯉》開始,總台開啟了全新的春晚舞蹈定製模式——春晚舞台即世界首演。《喜上枝頭》延續了這一模式,由總台與北京舞蹈學院聯合創製,持續打破舞蹈作為“伴舞”“配角”的標簽,以獨立的審美和完整的主題,成為舞台上當之無愧的視覺藝術擔當。
對於這樣的“高定”節目,春晚導演組延續了一貫的大膽作風:堅持隻用大一新生。導演組認為,隻有新人的“空杯”狀態才有足夠的可塑性,比起外在的風格技法,節目更看重的是天然、純真的意蘊表達。
來自北京舞蹈學院大一古典舞係九個青澀的“小喜鵲”隻有十七八歲,基本功還尚未紮實,舞台經驗更是寥寥無幾,每天課業結束已是晚上七八點,她們要一頭紮進練功房排練到淩晨。《喜上枝頭》不同於她們熟悉的古典舞,要破掉傳統古典舞圓柔的大線條、長線條節奏,用動作的“切分感”來體現鵲鳥的靈動與俏皮。
圖片
這其中的點睛之筆,是讓觀眾驚豔的“枝頭滑行”,其“玄機”就在於道具樹枝中暗藏的滑梯。為了增加動作的絲滑感,滑梯上要塗潤滑油,同學們帶著舞姿側身、俯身,甚至頭朝下滑下,在一次次摔倒、受傷、流淚中不斷尋找喜鵲滑行的感覺。

圖片

“小喜鵲”們感歎,兩個月下來自己仿佛從大一新生變成了大四畢業生,從學生蛻變成舞者。她們塑造出的喜鵲既有鳥兒的靈動神態,又藏著少女的青春洋溢,破掉了在技法上追求“喜鵲本鵲”的寫實感,而是呈現出“象外之象”,傳遞出喜鵲與少女之間的“靈性相通”。
春晚的魅力就在於既有頂級的藝術作品,也有青春成長的故事,春晚是將這份成長無限放大的舞台。這種成長的軌跡,也是春晚最觸動人心的部分。
藝術的相通,靈感的挪移:
打開舞蹈創作的文化想象力
從啟幕的第一個鏡頭起,《喜上枝頭》的每一幀都宛如壁紙般精致,不炫目、不喧囂、有留白、更有意境,以宋式的簡雅含蓄,驚豔了整個舞台。

圖片

創造中國審美的當代表達始終是總台春晚的追求。《喜上枝頭》的成功更深刻的意義在於找到了不同藝術形式在高階審美層次上的互通之處。還記得虎年春晚,舞蹈《隻此青綠》舞活了名畫《千裏江山圖》,如果說《隻此青綠》是“把畫作帶到舞台”,那麼《喜上枝頭》就是“把舞蹈送回畫中”,讓舞蹈在畫中生長。
畫與舞,乍看是兩種毫不相幹的藝術形式,但無論是用線條色彩,還是用肢體動作,都在本質上有著共同的文化內核,隻要找準這一縷文化魂,就能抓住生生不息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詩書畫樂舞”內在的互通性,創作就有了不竭的靈感源泉。因此,《喜上枝頭》的可貴之處與其說是用現代的手法再現了傳統文化,不如說,它是更深邃地回歸到了傳統文化之中。

圖片

做原創,從來不是一條坦途。春晚的舞台上,能舞出江山如畫,也能舞出燕雀翩然,這不隻是一個舞台的故事,更是將中國文化之美一筆一劃地寫給世界,寫給未來。這份真誠是總台團隊創作的初心所在。
春晚這方舞台從不缺驚雷,但總台的創作者們更願做一隻隻銜枝報春的喜鵲,飛到你我窗前,羽翼抖落滿身星子,用最細膩真誠的方式,將中華文化之美灑向千家萬戶。
主 編 ▏張國飛 楊華 竇小文 於蕾
執行主編 ▏徐朝清 張亞東 魯子奇
撰 稿 ▏韓春苗
責任編輯 ▏胡姝姝 徐克
素 材 ▏張穎惠 俞悅
製 作 ▏孫嘉瞳

 
| 微矩陣

 報紙廣告服務 新媒體廣告刊例價 技術服務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