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正月裏,秦淮河水中倒映出最為璀璨的莫過於秦淮燈彩,也被稱為“金陵燈彩”或“南京燈彩”,是南京地區極具代表性的民間藝術之一。秦淮燈彩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東吳時期,它融合了中國傳統紙紮、繪畫、書法、剪紙、皮影、刺繡、雕塑等多種藝術形式,結合了木工、漆工、彩繪、雕飾、泥塑、編結等多種工藝手段。
顧業亮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秦淮燈會代表性傳承人,在他的工作室裏,能看到最多的便是各式各樣竹條紮製出的造型,蓮葉、銀杏、金魚等等,用簡潔的線條勾勒出傳統文化的立體形象,百看不厭。“秦淮燈彩最核心的是手藝,涵蓋10個技藝:劈、紮、糊、裱、拓、書、剪、畫、刻、染,沒有一項有現代的工業痕跡。”顧業亮說,他選用的是纖維度高的老竹子,說話間他選出一根竹條,用刀從中劈開,手中的竹子聽話一般地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又經過刨子等工具的加工,很快變成細細圓潤的竹篾子。
“我們根據需要來劈出相應粗細的竹篾,最細的可以像頭發絲一般細。”用竹篾紮製彩燈,連接處如何固定?顧業亮告訴記者,既不用膠水也不用鋼絲,而是用線和紙撚。他隨手抽出一張薄薄的白色紙條,食指和拇指輕搓,一條粗細均勻的紙撚就出現了。“我們每個環節都用著最原始的材料,材質、手藝都最大程度保持了傳統,這也是這項傳統技藝中蘊含的生態文化理念。”
“這些骨架、紙張都能重複使用,這就是我們保護、傳承的核心技藝,和1700多年前沒有區別,唯一的變化就是精細度,工藝要求提高了、造型更創新了,既要傳承好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也要加入新的內涵,對我們傳承人來說,隻有這樣才能提升秦淮燈彩的水平。”顧業亮說。
兔子燈、花卉燈都是人們熟悉的造型,除此之外還有“金蟾燈”“麒麟送子燈”等,這些元素和材質都是流傳千年而來。“在基礎上不斷挖掘整理,使得彩燈更美、在形狀上改變,使得彩燈更精細、研究怎麼樣裱糊,使得色彩更美。做工精細、色彩豔麗、造型逼真、動靜結合。就是我總結的精髓。”
顧業亮說,他手下的彩燈也曾讓中、西方生態文明握手,他從經典名畫《向日葵》中汲取靈感,攜手梵高後裔、國際知名設計師雨果,用秦淮燈彩的形式讓這朵融合中外文化的花燈“綻放”在埃因霍溫的夜空下。他紮製的南京燈彩還曾點亮了倫敦泰晤士河、埃及的街道、意大利米蘭世博會。
曆經千年的秦淮文化名片,如何永葆青春,除了堅守原生態的技藝,不斷推陳出新,也在擁抱時代發展。在顧業亮的手機中,一段視頻讓他津津樂道,他紮製的“蛇盤兔,輩輩富”造型彩燈在AI加持下動了起來,跳起了舞,如同火出圈的東漢陶俑跳舞一樣,在互聯網上煥發新的生命力。
校對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