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第一縷春風拂過華北平原,沉睡的麥苗開始舒展筋骨;當江南細雨浸潤杭嘉湖桑田,新蠶破卵而出;當春節的餘韻還在泰州古城上空回蕩,梅園中的臘梅枝頭已隱隱透出春的訊息,古城的早茶香氣氤氳,老街巷尾洋溢著生活的溫馨與熱鬧。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春天從來不是文人墨客獨享的詩意符號,而是中華民族血脈中代代相傳的奮鬥密碼。這個季節的每一次破土而出,都凝結著千萬年農耕文明的生存智慧,見證著中華兒女與時間賽跑的永恒執著。
翻開二十四節氣這部“大地之書”,春雨的細絲,如同溫柔的畫筆,輕輕描繪著大地的生機。細雨綿綿,滋潤著每一寸土地,讓沉睡的種子破土而出,讓嫩綠的草芽探出頭來,讓整個世界都沐浴在一片清新與希望之中。在陝西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上,先民用粗獷的筆觸描繪著春耕場景:壯碩的耕牛拖著木犁,農人彎腰播種,遠處孩童追逐飛舞的柳絮。這種對春天的敬畏與期待,早已鐫刻在民族記憶的深處。商周時期的甲骨文中,“春”字由“日”與“屯”組成,寓意陽光下的萌芽,恰似奮鬥者破土而出的姿態。從都江堰到靈渠,從京杭大運河到紅旗渠,水利工程見證著先民改造自然的壯舉,也詮釋著春天對於生存發展的特殊意義。
當我們把目光投向三亞海棠灣新能源yabo80 測試場,看到新型電動yabo80 在木棉花開的季節裏疾馳而過,展現綠色出行的未來;當我們在雲南哈尼梯田看到無人機進行春播作業,古老的土地正在書寫新的傳奇。這些場景共同勾勒出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圖景:既保持對傳統的敬畏,又充滿麵向未來的勇氣。新時代新征程,春天的奮鬥被賦予更深邃的內涵。它不再是簡單的“春種一粒粟”,而是要在高質量發展的土壤中培育創新種子;不僅是“人勤春來早”的個體拚搏,更是整個民族在新時代坐標係中的集體進發。
當玉蘭花瓣飄落在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窗台,當杏花春雨浸潤著鄉村振興的田野,當紫荊花開滿粵港澳大灣區的海岸線,億萬奮鬥者的汗水正在澆灌著一個民族的春天。這樣的春天永不會落幕,因為奮鬥者的腳步永遠向前。(馬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