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在江蘇,“家國一體”是祖訓也是情懷
2025-02-06 13:13

江蘇,長江與運河交織的沃土,千年文脈在此生根。從漢畫像石上的孝道圖,到明清園林中的治家楹聯;從顏之推“修身齊家”的箴言,到周恩來“十條家規”的垂範,江蘇大地上的治家文化始終與國運緊密相連,從古籍、古跡到名人故居、家風傳承中,“家國一體”的文化基因綿延至今。

“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南北朝時期,顏之推在戰亂中寫下《顏氏家訓》,將“勤儉修身”與“家業興衰”相係,奠定了其“中國家訓之祖”的地位,其提倡勤儉、重教、修身的家訓理念,對江南士族家風影響深遠。

在昆山,髫齡孩童皆知朱柏廬的《治家格言》,“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樸素道理,讓500餘字的文本成為民間治家圭臬。而南通博物苑珍藏的《張謇家書》,則書寫著近代實業家的家國抱負。“實業救國”四字力透紙背,他為了培養兒子張孝若,提出“不可騖無實之名,不可不求可立名之學”的求學之道,進一步提出“努力學問,厚養誌氣,以待為國雪恥……”的目標,將個人命運與國家振興深度綁定。

圖片
南通博物苑 呂元/攝

無錫錢氏家族的《錢氏家訓》是“家國同構”的文本樣本。“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錢偉長、錢鍾書等後人以科學報國、以文學載道,印證了家訓中“國家篇”的前瞻性。這些古籍不僅是家族的精神坐標,更在曆史長河中彙聚成江蘇人“修身、齊家、治國”的文化自覺。

遍地古跡的江蘇,治家格言隨處可見。走進南京甘熙故居“九十九間半”,廳堂懸掛的“友恭”二字,道出甘氏家族“兄友弟恭”的數百年堅守。這座江南最大的清代民宅內,常設展之一“金陵名宅 書禮傳家——甘熙宅第曆史文化展”,用婚書、課卷、族譜,還原了南京世家“重教守禮”的生活圖景。而亚博体育 彩票 滄浪亭的碑刻上,北宋蘇舜欽“清廉守正”的家風,與園林的曲水回廊一同流淌至今。

圖片
甘熙故居 陳虹兵/攝

在無錫惠山古鎮,百餘座祠堂構成了獨特的家風博物館。陸宣公祠楹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與楊藕芳祠“實業興邦”的訓示交相輝映,訴說著士族與商賈不同的治家邏輯。泰州安定書院遺址中,北宋胡瑗“明體達用”的教法碑記,則將“修身、齊家、治國”的理想鐫刻進青石。

文物亦在無聲言說“家國從來一體”的情懷。鎮江焦山碑林的《澄鑒堂石刻》,南通範氏詩文世家的曆代手稿……這些文物將抽象的家風化為具象的圖景。尤其南通範氏家規“詩書繼世,淡泊守誌”,讓一個家族跨越明清兩代,走出範當世、範曾等文人,印證了“文化傳家”的永恒力量。

在淮安周恩來故居,“周恩來家風圖片展”是故居的基本陳列,“在任何場合都不要說出與總理的關係,不要炫耀自己”等“十條家規”已成為紅色家風家訓的鮮活注腳。

圖片
周恩來故居 陳思桐/攝

治家文化在江蘇的商界同樣備受關注。揚州個園黃至筠以“傳家無別法非耕即讀,裕後有良圖惟儉與勤”楹聯,道出鹽商家族“商儒並重”的智慧;亚博体育 彩票 洞庭商幫《翁氏宗譜》中“誠信為本,賈而好儒”的祖訓,至今影響著長三角地區。

從顏之推到周恩來,從懸於家廟的祖訓到大數據時代的家風課堂,江蘇治家文化始終貫穿著一條主線:以家為基,以國為脈。傳統文化的浸潤、地域家族的特色、古今精神的貫通,讓“家國一體”不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刻在園林楹聯上的箴言、藏在古籍字句中的期許與活在尋常百姓家的日常。當新時代的江蘇人繼續書寫家風故事時,他們傳承的不僅是家族的記憶,更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新華日報·交彙點記者 徐寧

| 微矩陣

 報紙廣告服務 新媒體廣告刊例價 技術服務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