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臨時店外擺攤
【事件】“隻要不影響交通,您在門頭前安心擺攤”“多擺攤多掙錢,祝你們生意興隆”“明後天要降溫,新鮮果蔬等易凍商品,注意防凍”……山東德州夏津縣綜合行政執法局“喊話”,1月19日至2月17日,商戶在遵守“門前五包”規定前提下,可臨時在店外擺攤經營。此舉既方便了市民購物,也增加了商戶營收,收獲好評。
【點評】
一項“臨時政策”,何以贏得多方點讚?一方麵,節假日是消費黃金窗口期,商戶需要抓緊促銷,但店內空間有限,商品展示不直觀。新鮮的瓜果蔬菜、各式各樣的小吃、喜慶的年貨……把商品擺到店外,打破空間限製,有利於吸引顧客光顧。另一方麵,店外擺攤,也能營造出熱鬧的“年集味”。探親訪友途中,在熱鬧街市裏挑挑蔬菜、選選幹果,熱絡交談間那熱氣騰騰的煙火氣,更為年節增添了幾分儀式感。
這並非夏津縣第一次開放臨時店外擺攤,2024年中秋節前後,當地就曾進行過為期7天的臨時外擺試點,積累了經驗。在開放店外擺攤經營期間,當地紮實做好備案工作,與商戶簽訂“門前五包”責任書,明確責任義務。有關部門加強常態化巡查監督,對“越界”行為及時勸導、規範。把配套保障做到位,潛在負麵影響就能降到最低。
城市治理並非擁有“標準答案”的“客觀題”,不妨適度探索更靈活的方式。許多地方兼顧民生需求和城市秩序,因地因時柔性執法,為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柔性執法,講究的是細功夫。在保障秩序前提下實現有序精準治理,必然伴隨著成本的增加,甚至要承擔一些風險。這就需要治理者“願為”“敢為”“善為”,下好先手棋。
麥收時節鄉政府院內可曬糧,假期期間對過境車輛輕微違章免罰……近年來,多地民生微舉措屢屢引發關注。這些並不是宏大的民生工程,卻是實實在在解決群眾實際問題的暖心之舉。因其貼近群眾生活、可知可感,故而能收獲積極的社會反響。細節處最見功夫,也最見真情。能否在方寸之間做好民生文章,檢驗政府部門的服務水平和工作能力,也考驗治理者對群眾需求的洞察能力和關切程度。
也要看到,情況不同、條件不一,某種舉措未必適合所有地方。比如,臨時占道擺攤是否可行,要根據街道自身的交通承載力、人流車流密度等進行評估,過於繁忙的主幹道恐怕並不適用。為民服務,不能“套用公式”,而應實事求是。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時刻牽掛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結合具體實際,就能發掘出可作為的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多辦順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實事”。把群眾的心上事變成黨和政府的上心事,靠前一步聽取訴求,耕好為民服務“責任田”,一定能讓群眾笑容更多、心裏更暖。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24日 05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