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度一定要和褲腳一樣,這樣好往裏麵收”“收進去用手壓一壓,然後再折成小方塊”“要和收納箱比例一致,提前要估算下”……2月14日,在南京快易潔家政服務有限公司,高華瑞站在一群年齡普遍比她要大些的學員中,細致地講述整理收納技巧。帶完這批學員,高華瑞又來到隔壁培訓室,手把手教起烘焙技巧。
高華瑞是江蘇省首位來自家政行業的全國人大代表。她的本職和履職,許多工作都在為行業代言、為同行發聲。去年全國人代會上,她提交了一份關於發展完善家政職業教育體係推動家政行業健康發展的建議,辦理過程讓她印象深刻。“教育部接到承辦建議任務後,第一時間就與我電話溝通,詳細了解我的想法。”高華瑞記得,對方既介紹了前期已開展的部分工作,也就下一步工作、將要出台的政策征求她的意見。“可以說,整個過程特別尊重代表意見,也讓我感受到相關部門積極認真負責的態度。”
去年11月,國家五部門印發《關於深化家政服務業產教融合的意見》。“這為家政行業人才教育培養、從業人員技能提升、產教融合等指明了方向,也為行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保障。”讓高華瑞尤其高興的是,同是在去年,江蘇開放大學在省內本科院校中首家開設了家政專業。
高華瑞今年的建議依然圍繞家政行業提出。她注意到,當前我國規模巨大的“一老一小”照護需求,現階段社區服務供給無法滿足。她分析,目前社區居家養老設施覆蓋率雖然超90%,但服務內容單一,70%僅提供基礎日間照料,難以覆蓋托育、家政等家庭綜合需求。在家政企業這一頭,雖然數量超過200萬家,但員工製企業占比不足5%,從業人員持證率僅為38%,服務質量投訴率超過20%,亟需通過創新服務模式破解養老與育幼資源不足、供需錯配等難題。
《“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係建設規劃》強調,“推動‘一老一小’服務場景融合”,完善社區養老服務和普惠托育服務,擴大群眾家門口的公益性、基礎性服務供給。在高華瑞看來,家政服務與社區養老在人員、場景、設施上高度契合,推動二者深度融合,可盤活存量資源、整合碎片化資源、降低服務成本,打造“家門口”的普惠型照護體係。因此,去年全國兩會一結束,她就開始著手準備建議。
去年5月至9月,她一次次到社區開展調研,多方聽取社區、家政企業、居民三方對家政進社區的意見建議,也進一步知曉各方麵臨的實際困難,其中有養老與育幼服務分屬不同部門的管理體製問題,有老舊社區適老化適兒化改造率不夠的問題,也有社區居家養老機構社會化運營能力弱的問題,還有監管等方麵問題。不過她認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需要破解這樣超大規模的民生難題。
為確保建議可行,高華瑞和民政、人社、商務等部門以及家政企業、養老組織、專家學者集思廣益。強化頂層設計,建立跨部門協調機製,建設“家政+養老+托育”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市場化方式推動家政企業轉型升級,建設“一老一小”服務信息平台……一條條務實設想被彙總起來,形成將要提交的建議。“希望通過在社區建設融合式綜合服務中心,培訓複合型服務人員,構建覆蓋城鄉的‘一老一小’融合服務網絡,加快構建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協同機製,讓老年人安享晚年、幼兒健康成長。”高華瑞說。
新華日報·交彙點記者 陳月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