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中的“光明之城”為何讓人舍生忘死奔赴?這座紀念館給出答案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2025-04-06 09:31

 延安革命紀念館始建於1950年1月,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建立的革命紀念館之一,也是國家一級博物館。清明節期間,眾多當地民眾及外地遊客彙聚於此,重溫紅色記憶。

延安革命紀念館坐落於寶塔山下,是全國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延安精神的核心教育基地。館內陳列大量珍貴文物、文獻與照片,生動再現老一輩革命家在延安住窯洞、吃小米、驅日寇的光輝業績。

圖片

4日清晨,紀念館便迎來眾多當地民眾及外地遊客。序廳內,人們紛紛獻上鮮花,緬懷先烈、寄托哀思。今年正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館特別設置留言板。一位81歲的桂林老人表示,作為老紅軍後代,她特意和家人在清明節回到延安,在父輩戰鬥過的地方留下感言:“父輩們的崢嶸歲月,光照後人。”一位來自秦皇島的五年級小學生則寫下:“緬懷先烈、英雄不朽。”

圖片

曾經的苦難不能忘,曾經的犧牲不敢忘。紀念館常設展陳第二部分著重展現延安作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政治指導中心的曆史。從“小米加步槍”到用石頭製作的各種地雷,一件件展品無不彰顯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據悉,紀念館今年將推出抗戰主題特展,紀念這場偉大勝利。

圖片

另外,延安行知學校師生昨日集體向先烈敬獻花籃。為賡續紅色血脈,紀念館還有許多“小小講解員”,年齡最小者僅9歲,他們利用在課餘時間參與講解。正如留言板上所寫——“勿忘曆史,勿忘英雄”,延安的紅色故事與精神,將持續激勵後人砥礪前行。

延安:抗戰中的“光明之城”

 

從1935年到1948年,以延安為中心的陝甘寧邊區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政治指導中心和中國人民解放鬥爭的總後方。清明時節,讓我們跟隨記者,踏上這片黃土高原的紅色熱土,一起探尋曆史深處的信仰力量。

在延安革命紀念館,不同版本的《論持久戰》吸引許多參觀者駐足停留。全麵抗戰爆發後,麵對當時流行的“速勝論”“亡國論”等錯誤思潮,毛澤東在延安發表《論持久戰》,係統闡述了抗日戰爭的持久性問題,撥雲見日,驅散迷霧,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戰爭的綱領性文獻。

圖片

延安革命紀念館館長 劉妮:《論持久戰》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闡釋。抗日戰場上,我們有很多以少勝多的戰績,都是反映了人民是勝利根本。

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所在地——延安,是當時中國最革命、最進步的地方。“隻要還有一口氣,爬也要爬到延安城”是當時很多愛國青年的共同選擇。

圖片

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內,可以看到許多珍貴的文物和照片,記錄著抗戰時期,愛國青年抵達延安後的生活。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後,一批愛國青年以救亡團體的名義,曆時13個月,徒步一萬多裏抵達延安。即便沿途險象環生,也阻擋不了他們前進的腳步。

為什麼延安會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愛國華僑陳嘉庚喊出,“中國的希望在延安”。美軍觀察組稱讚道,“這裏有清新的風氣,欣欣向榮的氛圍,沒有乞丐,沒有人穿高跟鞋,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圖片

當時的延安,是紅軍和抗日遊擊力量改編的八路軍、新四軍的總指揮部。在這裏,有南泥灣大生產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創造的偉大奇跡;從這裏,呼喚民族覺醒、謳歌全民抗戰的《黃河大合唱》傳遍神州大地……軍事、經濟、文化多線並進,中國共產黨人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支撐起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

圖片

延安魯藝文化中心宣教部負責人 王延璐:1938年,魯迅藝術學院等文化機構在延安成立,雲集和培養了冼星海、賀敬之等一大批文藝工作者。他們創作了一大批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力作,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抗戰熱情。

沒有官僚作風,沒有不良風氣,有理想,有信仰,有民族的希望,正是延安讓人舍生忘死也要奔赴的原因。

圖片

清明節前夕,在延安職業技術學院附屬中學,學生們通過一堂跨越時空的思政課,“走進”抗戰時期南泥灣大生產的現場。

圖片

延安職業技術學院附屬中學教學處主任 樊世莉:我們將學科知識與延安紅色資源相融合,讓孩子們在體驗中去感受延安精神,傳承延安精神,培育家國情懷。延安精神不是凝固的文物,而是常學常新的活教材。

圖片

又是一年春光好。如今的延安,19座革命類紀念館永續傳承紅色精神。革命遺址與蘋果產業園、智慧物流基地共生共榮,形成“舊址保護-生態農業-數字經濟”的立體發展模式。抗戰中的這座“光明之城”,在薪火相傳的奮進裏,賡續寫下新的故事。

點擊視頻

| 微矩陣

 報紙廣告服務 新媒體廣告刊例價 技術服務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