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通:搭建VR展館講述紅色故事 一群“00後”用科技再現曆史
來源:南通網
2025-04-09 19:09

 戴上VR眼鏡,立刻置身於一片綠油油的稻田之中;轉換方向,行走於池塘、田地、民舍之間,一座座烈士紀念碑近在眼前……清明前夕,南通科技職業學院信息與智能工程學院紅色基因傳承社實踐團隊走進八一小學。五(6)班學生李張睿體驗了一把VR實景互動:“看著裏麵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仿佛真的回到了那個年代,這種感覺太真實了!”

近年來,這群“00後”大學生誌願者,尋訪南通城散落民間的烈士紀念碑等紅色文化資源,利用數字化手段加以保護並傳播。近日,教育部公布2024年高校“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教育活動結果,該團隊《數字化保護民間烈士紀念碑》獲評文化育人創新工作案例,為南通全市唯一入選案例。

讓英雄不再無名

黃楊是紅色基因傳承社的核心成員之一,如皋東陳鎮人,曾祖父參加過淮海戰役,祖父、伯父都當過兵。家中三代從軍的他,兒時卻並不了解,直到長大才從長輩口中偶然知曉。震撼之餘,他不禁想:“自己尚且如此,何況別人呢?”

圖片

如皋地處長江三角洲北翼,在革命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僅東陳一鎮就有無數仁人誌士挺身而出、奮勇殺敵,為救亡圖存而壯烈犧牲。“必須有人來尋找、收集、整理家鄉革命先烈的事跡。”黃楊把目光聚焦民間烈士紀念碑,在祖父黃品年和熱心村民符陳杼的幫助下,踏上尋訪的旅程。

2023年夏天,黃楊和小夥伴們走進東陳鎮農村。“燒烤”般的天氣、泥濘難行的小路,有學生在水稻田裏摔跤,又爬起來繼續趕路。他們走過房前屋後、田埂水渠,尋找“散落各處的顆顆珍珠”。

1944年7月,17歲的黃雲報名參加了新四軍。1945年2月,在合興鄉腰莊(今東陳鎮楊莊社區),日寇飛機轟炸我軍陣地,黃雲不幸犧牲。

黃雲的遺體被運回後,葬於雪東村22組的老宅旁。團隊現場采集全景圖像,根據烈士證、符陳杼提供的文字材料及黃雲後人的口述記憶整理講解詞並錄製視頻,合成了VR實景講解,上傳至網絡平台。

“看到清晰的畫麵,聽到生動的講述,黃雲烈士的英勇事跡曆曆在目。那一刻,我覺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團隊成員張文康回憶說。

這是《數字化保護民間烈士紀念碑》的首批作品之一。此後,團隊針對東陳鎮散落民間的128個烈士紀念碑做了實地調研、資料整理和數字化呈現,將“珍珠”串成了精美的“項鏈”。

讓故事走進視野

“VR實景講解的製作隻是第一步,我們想讓更多人聽到烈士的故事。”

南通科院信息與智能工程學院下設計算機應用技術、室內藝術設計、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等專業,開設《數字繪畫與創意》《攝影與短視頻製作》《編排設計》等課程。團隊負責老師郭熙說,“可以發揮我們的專業優勢,以更加多元的數字內容帶動烈士的故事走進大眾視野。”

圖片

團隊在抖音上注冊了“數承紅途”賬號,記錄尋訪民間烈士紀念碑、故居的過程,目前已發布300多個紅色故事短視頻,點擊觀看總量超10萬人次。隨機打開一條短視頻的評論區,“向英雄致敬”“很有教育意義”等語句紛紛刷屏。

畢業生黃椿瀾參與製作了《俞銘璜、沈序故居》,幾次到如皋白蒲鎮參觀並拍攝素材,還上網搜集了文字、圖片資料,豐富短視頻內容。“剪輯時,看著烈士的音容笑貌,我深刻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她說。

團隊還對南通寺街等地的烈士故居進行了無人機傾斜攝影三維實體建模,呈現於互聯網的“雲端地球”平台;製作了一批紅色展板,烈士的照片、生平事跡等得以直觀展現。

青山處處埋忠骨。沿著紅色記憶的藤蔓,年輕的腳步也抵達了更遠的地方。蘇中抗日根據地、蘇北抗日根據地、浙東抗日根據地……他們走進黨史辦、檔案館、烈士故居,拍照留檔、打撈曆史,搭建起“江蘇大學生講紅色故事”VR線上展館,收錄了各地級市300多個紅色地標的視頻、展板、文圖資料。

“每一處紅色地標的背後,都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一段段值得銘記的曆史。”團隊負責人、大一學生邱越透露,清明節後,團隊即將前往安徽宣城皖南事變烈士陵園等地,繼續開展實地探訪和“紅色直播”。

讓曆史“活”在當下

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填補了部分紅色資源保護與傳播的空白,更在年輕一代心中播下了信仰的種子。

團隊成員、室內藝術設計專業大二學生李璐瑤曾聽朋友打趣,“思想政治課,掛在牆上、高高在上”。當親手翻看那些泛黃的鏡頭,李璐瑤發現,曾被誤以為“脫離實際”的理論知識,其實是一個個普通人的英勇抉擇和人生寫照。

圖片

在同班同學王嘉碧眼裏,烈士們的故事雖然距今已有幾十年,但仍值得反複咀嚼。在製作方誌敏紀念館展板時,“青年應誌在四方”這句話深深觸動了她。“革命先烈的理想與信念需要我們年輕一輩傳承和發揚下去。”她說,在革命先輩事跡感染下,自己已經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隨著尋訪到的一個個故事呈現出來,團隊成員也慢慢意識到,這筆精神財富值得分享給更多人。

一場場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走進了中小學校、街道社區、企事業單位。去年暑假,田家炳初中初二學生何雨桐參加了VR實景講解,她提前背熟了講解詞並反複揣摩其中的感情:“雖然錄製的時候是站在綠幕前,但我仿佛真的在與先烈對話。”

掃描二維碼,點擊圖標進入,參觀VR線上展館給家住新城橋街道的流動黨員顏迎迎帶來了全新的體驗。“這種形式很好,我可以隨時隨地靈活地學習黨史。”顏迎迎說。

在學院的推動下,團隊陸續開展線下宣講近200次,6000多人通過數字化手段透視那段曆史。幾年前,這支隊伍成立時隻有6名成員,而今已近20人。此外,大學生誌願者200餘人、各行各業的社會誌願者600餘人也投身其中,接力點燃紅色傳承的火種。

“科技能讓曆史更鮮活,但核心永遠是人的故事。”南通科院信息與智能工程學院黨總支副書記費誌軍說,數字化保護和傳播紅色資源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其新穎的表現形式和溫熱的人文情懷,使之成為青年大學生喜聞樂見的黨史學習教育素材,也讓曆史在現代科技的加持下煥發出新的生機。

作者:高陽

| 微矩陣

 報紙廣告服務 新媒體廣告刊例價 技術服務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