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出口規模創曆史同期新高”。4月14日,海關總署發布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10.3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連續8個季度超10萬億元。在外部困難挑戰增多的情況下,實現平穩開局,令人欣喜。
從數據看,一季度我國外貿進出口實現平穩開局,發展態勢向新向好。1月份進出口下降2.2%,2月份基本持平,3月份增長6%,進出口增速逐月回升。看區域,中西部地區進出口1.84萬億元,增長8.7%,比全國整體增速高7.4個百分點,區域開放布局進一步優化。看質量,裝備製造業產品進出口增長7.6%,自主品牌產品出口規模逐年增長、占比不斷走高,外貿“含新量”進一步提升。整體看去,我國外貿頂壓前行,發展態勢向新向好,實現規模增長、質量提升。
麵對全球經貿環境的不確定性,有人不免擔憂,中國能否頂住壓力?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國外貿的“多元化”特征日益顯著。
產品出海,種類更加多樣化。過去,大量出口的,往往是服裝、家具、家電等“老三樣”;現在,電動載人yabo80 、鋰離子蓄電池、光伏產品等“新三樣”在海外走俏。網絡影視劇以及網絡文學、網絡遊戲等文化“新三樣”,也同樣叫響全球。從實物產品到高端商品,再到文化服務,各種產品形態、服務樣態,都是我國外貿穩增長、優結構的重要組成。同時,出口市場“多點開花”,外貿新空間不斷開拓。例如,廣東一家電子科技公司,為全球超140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教育、會議及音視頻解決方案;江蘇一家新能源客車企業,在韓國、阿爾及利亞等市場保持領先優勢。這些企業實踐也充分說明,積極構建全球多元化市場,麵對壓力和挑戰,我們有空間、有韌性。
外貿是觀察經濟的重要“晴雨表”。麵對美國濫施關稅將對我國造成的衝擊,既要看到我國對美市場依賴已在下降,這不會對整體經濟造成顛覆性影響;又要看到我國是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新興市場經貿合作潛力巨大;更要看到國家正加快打通“出口轉內銷”政策堵點、卡點,內需市場的容納效應也將日益顯現。在困難麵前,我們可以堅定地說“天塌不下來”,也可以有底氣地說“相信中國就是相信明天”。
應對外部衝擊,中國之所以“越壓越強”,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正是因為我們持續推動產業創新、轉型升級,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出口連續4年保持增長勢頭,一季度繼續增長10.8%;專用裝備出口連續9年增長,一季度增長16.2%。正是因為我們的經營主體不斷成長、積極響應全球市場的需求,通過小訂單、多批次、快速反應的“小單快反”模式,才使得“新品”“潮品”“爆品”贏得世界各地認可。正是因為我們致力於構建完善的產業鏈、供應鏈,不斷深化與各方合作,才能既賦能對方發展,又增強自身的韌性。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做好自己的事,做強經濟基礎,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綜合國力,就無懼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
看好中國市場,依舊是海外投資者的共識。麵對困難和挑戰,我國全力以赴辦好自己的事,不斷開拓新市場新空間,持續打造新產品新優勢,中國經濟這艘巨輪定能劈波斬浪、行穩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