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郵輪碎片》網絡首發,劉心武:這部小說寫的是人性,同時也是向改革開放致敬
2020-08-31 16:26

8月29日晚,素有“文壇常青樹”之稱的劉心武在北京SKP書店發布了他最新的長篇小說《郵輪碎片》。百度直播、一直播、SKP直播平台同步向全國網友全程直播了發布會,觀看總數量達近兩百萬。著名作家梁曉聲、邱華棟,青年作家石一楓和著名導演尤小剛參加了發布會。在兩個小時的發布過程中,嘉賓們從各自的角度深度解讀了這部作品。他們在慨歎劉心武創作生命力旺盛的同時,也為劉心武每有新作都有新的小說結構,對生活都有獨特的發現而驚喜。

“我不服老,一進入寫作狀態就忘了年齡”

劉心武在中國當代文壇具有特殊的影響力。他的《班主任》開創了“傷痕文學”的創作流派,至今仍被很多人記憶猶新,也不斷出現在各類考試題目中;他的《鍾鼓樓》獲得第二屆茅盾文學獎,與《棲鳳樓》《四牌樓》並稱的“三樓係列”被譽為“新時代的北京風情畫”;他的《揭秘〈紅樓夢〉》通過電視媒介進入千家萬戶,掀起一股“紅樓熱潮”。

如今,78歲的劉心武再次以一部新長篇《郵輪碎片》近距離描寫當下中國,用碎片化結構多側麵勾勒中產階級崛起的隱秘,用郵輪旅遊致敬改革開放帶給中國的變化。“郵輪”既可以看作一個承載著中國人曆史和現實的“海上大觀園”,又可以看作象征中國社會在完滿自足中逐步走向開放和包容的過程。而“碎片”既是小說的結構,又是適應碎片化閱讀時代的表現。

劉心武

劉心武說他是不服老的,“我一進入寫作狀態就忘記年齡了,一寫完了以後,喲,78歲了,自己把自己嚇一跳。”雖然年近80,但劉心武自認是愛好寫作的,不管在何種狀態下,總是喜歡用作家的眼光觀察生活、觀察人,總是覺得有趣,“我看到,記心裏,慢慢讓它發酵,形成積澱,形成一個素材積累。然後就像搞對象一樣,緣分到了,靈感來了,自然就開始流動出你的文本了,小說也就寫完了。”

劉心武梁曉聲

《郵輪碎片》封麵上寫了一句話,叫“你的秘密與誰有關”,劉心武說這是責任編輯寫的,卻抓住了要害。“這本小說是寫人性、寫人心的,寫人的內心秘密的,文學的主要功能就在這兒。不在於通過文學肯定什麼、否定什麼,主要就是要去揭示人心。實際上,《郵輪碎片》中的很多人物,都是各揣自己的心思上的郵輪。每一個生命都有前史,他們攜帶著全部的生命前史和內心秘密登上郵輪。不經意之間,不同人之間的秘密就會發酵、會摩擦、碰撞。”劉心武認為讀者大可以從政治角度、社會學角度,或者從道德角度來分析這個小說,“我想其實最主要的是得從人性的角度來領會作者的努力,人性是很難琢磨的,說不清道不明的。這麼多年了,為什麼文學不死?就是因為人性永遠不可能像其他學科一樣,能夠探討出一個大家都認可的規律、意義或者是定理、公式,這是文學永遠會存在,作家永遠會存在的理由。我無非就是其中一個喜歡寫作的人也來參與罷了。”

“這部小說是寫人性的,同時也是向改革開放致敬”

小說《郵輪碎片》中寫到了很多人物,不過,劉心武對這些人物的評價卻是“沒有好人,也沒有壞人,沒有一個正麵的榜樣,也沒有一個反麵的壞蛋”,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劉心武解釋道因為他現在已經對除自己以外的他者,對自己以外的生命,基本都能包容。“我承認已經修煉到盡量都包容的境界”。

書中,劉心武也非常與時俱進的寫到了90後,00後。“他是一個喪文化的追求者,這種心態和這種新的文化現象引起我的興趣以後,我會更多去延伸我們已有的接觸,也不是單純為了寫作,我作為一個生命,我需要對其他的生命有所了解,這樣我的生活才有意思。”劉心武說不管是汲取營養,還是取得教訓,即使僅僅隻是一個借鑒,也能使他的生命活得更明白、更透徹。

石一楓

梁曉聲

網上有很多讀者都在說“郵輪”是不是有很多種寓意,劉心武坦言實際上他寫的“郵輪旅遊”也有很大的寓意,“我是在向我們國家四十年改革開放致敬,向我們國家的進步致敬,向中國的崛起致敬。我們這一代年輕的時候,不知道何為郵輪,郵輪旅遊,想都沒有想過。我們都是改革開放的第一批受益者。”劉心武進一步解釋說改革開放以來,有了一個新的族群——中產階級,他們有兩個特點:一個是有一定的財力,所以要消費,要品嚐美食,舌尖上的享受;第二個就是要走出國門,全世界旅遊,哪兒都去。一開始是去熱門地方,比如巴黎或者是倫敦什麼的,後來是南極、北極,再後來是哪兒有戰亂都要去,比如敘利亞。這是新的中產階級的想法,他們要郵輪旅遊。這個小說就是反映了新興中產階級的消費習慣,他們的人際關係,他們的文化趣味,這個實際上也是改革開放的成果。

在兩個小時的發布過程中,嘉賓著名作家梁曉聲、邱華棟,青年作家石一楓和著名導演尤小剛也從各自的角度深度解讀了這部作品。

尤小剛

邱華棟

梁曉聲稱《郵輪碎片》是一部“百衲衣”式的小說,用碎片縫製了中國社會的變遷史,同時,劉心武寫人物到了一種無嗔無怒的冷靜狀態,讓人受益。邱華棟稱這是劉心武另外一部向《紅樓夢》致敬的小說,在“洋氣”的結構中讓人體會中國風格。尤小剛注意到劉心武的新書仍有改編為影視的潛質,他用碎片化的方式寫到了人與事的“臨界狀態”,讓故事變得很耐讀耐看,是一幅徐徐展開的時代畫卷。石一楓以“後浪”寫作者的身份致敬“前浪”,認為小說碎而不散、看似隨意,實則嚴謹,這種寫作上的控製力是老作家的功力所在。同時,劉心武的寫作離時代很近,永遠在生活的第一線,這是讓人佩服的。最後,劉心武總結了自己的創作心得,他以文學愛好者和文壇邊緣人的身份寫作,向傳統取經,對人性和人心永遠充滿揣摩的熱情。他說因為這種熱情,使文學不死,也讓他總是會忘記自己的年齡。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黃彥文

| 微矩陣

 報紙廣告服務 新媒體廣告刊例價 技術服務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