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新疆、南京兩地的“書信手拉手”活動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第115中學(小學部)與南京江北新區高新實驗小學各年級學子,跨越3800km的距離,用書信介紹彼此家鄉的優秀傳統文化、風景、美食和民族特色等等。對於孩子們來說,“人生第一次”的信件往來充滿了新鮮感,在信息時代,他們以紙筆為媒,一封封往來的信件,搭起了兩地文化交流的橋梁。
“非常激動!”“很開心,很期待!”在采訪中,孩子們回想起從班主任手中接過來自新疆小朋友的信件,“激動”和“開心”成為了最高頻的詞彙,這是他們人生中第一次收到一封來自真實對象的真實信件。
江北新實二年級學生周詩悅(上圖左)的結對對象,是烏魯木齊市第115中學(小學部)二年級的一名少數民族學生庫圖魯克。在信中,周詩悅詳細地介紹了南京長江大橋、美食鹽水鴨,甚至還有自己常去的遊樂場。收到周詩悅回信的庫圖魯克很高興,通過信件他能感受到,這個江蘇的小夥伴是個活潑又可愛的女孩。
“在這之前,我們隻在課堂上由老師帶領著學習過寫信。”江北新實三年級學生郭若淼(上圖左),對烏魯木齊市第115中學(小學部)三年級學生石丁語晗信中提到的新疆小白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回信中,她向石丁語晗介紹了南京的夫子廟、中山陵和美食鹽水鴨、小籠包等。熱情的新疆姑娘石丁語晗從字裏行間讀到郭若淼對新疆的喜愛和向往,還邀請郭若淼來新疆做客。郭若淼媽媽告訴記者,通過書信往來,女兒不僅對新疆同齡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文化有所了解,還因為想要向新疆小朋友介紹更多南京的風土人情,主動去查閱資料,更深入地了解本土文化,“我陪她去夫子廟挑選給新疆小朋友的明信片,在眾多明信片裏,她特意挑選了一張集合了南京知名景點的。”
誰說男孩兒們的友誼都是大大咧咧的?江北新實五年級學生周鴻軒(上圖左)和他的結對小夥伴——烏魯木齊市第115中學(小學部)五年級學生李蘇浩宇,就用精心準備的信件證明了男孩們的用心、細心和熱心。“如今社會通信已經十分發達了,但是能用信件這種方式和遠在新疆的朋友進行溝通和交流,我感到非常有趣。”周鴻軒和李蘇浩宇相互介紹了當地的人文、習俗和特產,不小心暴露了自己是個“小吃貨”,“四年級的時候,我們有一節課是《56個民族是一家》,正好也是來自新疆烏魯木齊的老師帶我們親手製作了新疆的獨道美食——酸奶粽子,我非常喜歡。”周鴻軒告訴記者,他還為李蘇浩宇“私人訂製”了一支中性筆套——親手用紙筆畫了一朵花和一個粽子,還寫上了李蘇浩宇的名字。
收到回信的李蘇浩宇,對周鴻軒信中寫到的“沒有一隻鴨子能平安地遊過南京”印象極其深刻。“我們已經約定前往對方的城市欣賞風景和品嚐美食,期望能夠早日實現這個願望。”李蘇浩宇說。
“當下雖然有了更多快捷的方式去交流,但是書信不應該成為曆史,而應該作為一種傳遞美好情誼的鏈接,讓孩子們去感受它獨特的魅力。”南京江北新區高新實驗小學學生成長中心主任張珺作為本次活動的負責人,深有感觸。她提到,當小朋友們收到來自3800km以外的新疆小朋友來信後,通過逐字逐句閱讀、認認真真回信,真正地將自己在課內學到的書信寫作知識延伸到生活中,變成了實際生活中的一種所需和所得,在書信的海洋中感受到友誼的溫暖與成長的力量。
記者了解到,兩校孩子們的友誼其實是教師友誼的延續,在此次“書信手拉手”活動之前,江北新實便與烏魯木齊市第115中學(小學部)建立了良好的教研交流。“希望兩校的小朋友們可以在一來一往的書信交流中,更好地領略各自的文化地域特征,在孩子的心中播下民族團結的種子。”
通訊員 張珺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賀東婷
受訪者供圖
校對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