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情境:
我們家孩子小名叫悠悠,3歲剛上幼兒園時,爸爸給她買了一個新鬧鍾,是小兔子形狀的,很可愛。可打開快遞的一瞬間,她沒有拿穩,鬧鍾摔在了地上。爸爸過來一看,果然摔壞了屏幕,便不自覺地說了她一句:“看,剛給你買的鬧鍾就摔壞了。”於是,悠悠的眼淚即刻開始在眼眶裏打轉。一看到她要哭了,爸爸就開始安慰她:“不要哭了,不許哭,爸爸會給你買一個新的。”我也開始轉移話題:“不哭了,等下媽媽給你看一集汪汪隊。”聽到最愛的汪汪隊,她的小眼珠開始轉動,準備開始妥協。
反思:
這種處理方式真的好嗎?孩子因為心愛的東西壞了傷心難過,這種心情應該立即被製止和轉移嗎?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如何“接住”孩子的情緒,有效提供安慰,讓孩子感到被理解,從而架起親子溝通的橋梁呢?
問題分析:
南京市第一中學專職心理老師袁阿潭為家長支招: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孩子的大腦還處於發育當中,各腦區的發育尚未完全成熟,尤其是控製情緒的前額葉皮質功能區還需要進一步發展。所以孩子遇到觸發自己情緒的事件時,通常會通過直接的、外顯的反應方式表現出來。
當孩子有負麵情緒時,這位家長沒有真正“看見孩子”。家長們往往容易忽略發生的具體事件,也就是忽視了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孩子的情緒變化,而隻是看到孩子爆發出來的“情緒”那一麵,甚至是在孩子有情緒產生時直接貼上一個“不懂事”的標簽。
很多家長通常缺乏有效的應對技巧。作為家長,如果我們不能去容納孩子的負麵情緒,而是一味的壓製或者冷處理,則可能造成孩子負麵情緒的程度加重。
其實,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挫折,從而會產生一些情緒的變化,都是正常的。但如果孩子的情緒長期不被“看見”,或者父母提供了一些錯誤的反饋方式,可能導致這些負麵情緒對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傷害,還會影響親子關係的和諧。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當孩子有負麵情緒時,你知道如何“接”住嗎?
(一)說情緒——覺察孩子的情緒
第一步:說情緒,是指通過對孩子的言語或外在肢體表現的觀察,將孩子自己未覺察的,或不會表達的心情反映出來。
例如,以剛才的案例來講,爸爸可以這樣對悠悠說:“爸爸給你買的新鬧鍾,你很喜歡,而它卻被不小心摔壞了。所以,你很傷心,是嗎?”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孩子,將她的心理過程用語言描述出來。尤其是低年齡階段的孩子,往往不會用語言恰當地表達自己,所以,作為家長,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和轉述,將她的心理過程“可視化”。
(二)說內容——覺察孩子內心的需求
第二步,說內容。這裏的說內容是指作為家長,要學會分析孩子情緒背後的內心需要,而這種需要往往是積極的。例如說,當孩子情緒不好時,常常會說一些抱怨的內容,而這些內容背後,反映的實際上是他內心的某種需要沒有被看到、被滿足。
比如,一個家有二胎弟弟的姐姐說:“我弟弟和爸媽要什麼,他們都會一口答應,給他買。而我無論想要什麼,卻總是批評我,說我想要的太多。”通過換位思考和感受孩子的情緒,我們發現孩子孩子內心非常渴望被同等的關愛。
所以,案例當中的心理老師是這樣回複的:“你很希望爸媽能公平地對待你和弟弟,像愛弟弟一樣愛你,是嗎?”
(三)提升孩子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步,通過引導和鼓勵提升孩子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家長,我們會用過來人的經驗簡單直接地告訴孩子一些方法和建議,而這種直接的建議不一定會促進孩子的行為改變。所以,我們總會覺得“大道理說了很多,卻沒有用”。
如何才能讓孩子自己有親身的體會和感觸,從而促進其自己行動改變呢?我們可以多采用提問的方式對其進行引導。這裏有兩種提問技巧,可以提升孩子自己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主動性。一個叫做奇跡提問,一個叫做第三方視角。
【案例1]奇跡提問
孩子和你說:“我和好朋友鬧矛盾了,我們現在誰都不理誰。”聽得出來孩子有點生氣又有點失落。
在做了說情緒+說內容的共情式溝通之後,家長們可以采用“奇跡提問”的方法問孩子:“如果有一天發生了一個奇跡,你們的關係和好了。你覺得那會是發生了什麼呢?”從而引導孩子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促進孩子解決問題的提升。
【案例2]第三方視角
孩子因為你不給他長時間看手機而發脾氣。
可以用平靜而堅定的態度,並采用第三方視角詢問:“如果有個孩子也遇到了你這種情況,爸爸媽媽也不給他長時間玩手機,你覺得他的爸爸媽媽是什麼顧慮呢?”
“如果這個孩子一開始和爸媽吵鬧,後來卻能夠改變自己,堅持按照約定的時間看手機,你覺得這個孩子是怎麼想的呢?”
引導孩子從第三方視角進行思考,可以讓她大腦擺脫情緒旋渦,恢複一定的理智去思考問題。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穎
校對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