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寧是非洲最大的棉花生產國之一,貝寧中部的帕拉庫是該國重要棉花產區,被稱為“白色金子”的棉花是當地眾多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自2013年起,中國援貝寧棉花種植技術項目落地該地區,現已圓滿完成第三期工作。
中國援貝寧棉花第三期技術項目組專家在接受總台環球資訊廣播記者采訪時表示,項目通過開展棉花良種選育、種植技術示範、農機技術培訓以及農機設備援助等工作,促進貝寧棉花生產提質升級,幫助當地農民脫貧致富。
中國農業技術專家沈誌萬表示,棉花是貝寧農業的主要經濟支柱之一,經過中方三期援助項目的實施,貝寧的棉花產量得到了有效提高。
沈誌萬:在我們到來之前,當時它的產量大概是1.2噸/公頃。經過連續三期的技術援助,在我們的示範區域內,平均產量達到了2噸/公頃。從1.2噸提升到了2噸,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在沈誌萬看來,農業機械化有助於提高貝寧棉花種植的生產效率,中國農業技術專家在這方麵進行了很多嚐試,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沈誌萬:我們項目組進駐以後,我們首先在示範地進行機械化操作,也就是說開溝、施肥、打藥等等,咱們全部采用的是機械來做的,這樣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解放了他們的勞動力,把他們的雙手解放出來,我認為這是非常大的一個幫助。
多納蒂安·埃津是美麗城村村民,他在中國農業技術專家的指導下學習棉花種植,受益良多。
多納蒂安·埃津:有了中國農業專家組,棉花耕作實現了機械化。他們會給我們建議,告訴我們要按時播種、清除雜草、按時施肥,他們也會到田間地頭做指導。我們尊重他們的意見,最後你會發現,棉花產量提高了。
沈誌萬表示,這些年,他親眼見證了貝寧當地棉農生活的巨大變化。一期項目開始時,項目駐地旁還隻有零星幾座土坯茅草房,現在放眼望去,全是村民新建的磚瓦房。
沈誌萬:現在這個地方已經建了有大概幾十戶的磚瓦鐵皮房,這個磚瓦鐵皮房在當地來說就是非常好的房子了,因為收入增加,大大地改善了他們的居住條件。
薩馬·穆薩來自甘多孔庫馬村,他介紹說,棉花生產機械化改變了當地的勞動方式,提高了棉花產量和民眾的生活水平。
薩馬·穆薩:中國農業組的技術太棒了,他們給我們種子、化肥,效果很好。這些技術真的很好,我們過上了想要的生活。中國專家到來之後,他們會給我們建議,他們真的很友善,對我們很好。
中國援貝寧棉花第三期技術項目組組長首小勇介紹說,項目通過開展棉花良種選育、種植技術示範、農機技術培訓以及農機設備援助等工作,促進貝寧棉花生產提質升級,幫助當地農民脫貧致富。
首小勇:我們的技術援助給當地人民帶來了新農具、新農資、新技術,讓更多貝寧人民感受了農業機械化、專業化帶來的便利和好處。貝寧棉花產量自2019年起連續三年在非洲地區棉花生產國中排名第一。
沈誌萬表示,自2021年中國援非洲貝寧棉花第三期技術項目啟動以來,共開展20餘次培訓,接受培訓的學員已成為當地推廣棉花機械化種植和科學種植的骨幹人才,他們學習駕駛拖拉機、打藥施肥、防治病蟲害,掌握了多方麵的技能。
沈誌萬:培訓的範圍除了附近農民以外,還包括農業技術學校的學生、帕拉庫大學農學係的學生以及一些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業官員,範圍非常廣泛。他們對中國專家的評價是可親可愛,比較實在。
多年的相處中,中國農業技術專家與當地村民結下了深厚友誼。項目組捐助村裏的學校,向當地兒童贈送學習用品和自行車,通過打水井提供飲水等等,還給當地修建了足球場。
多納蒂安·埃津:我以前住在一間小房子裏。跟中國農業專家組一起學習和實踐之後,我能有更多的收入,還蓋了大房子。中國農業專家還在這裏組織足球比賽。比賽很吸引人,很多年輕人都來。跟中國人在一起非常好,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會來幫助我們。他們的確值得表揚。
首小勇表示,希望能將棉花生產機械化推廣至中部其他地區和北部地區,提高貝寧全國的棉花產量。
首小勇:中國援貝寧棉花技術項目自啟動以來,始終秉承“真實親誠”對非政策理念,遵循“授人以漁”的工作方法,在保證完成技術援助任務的同時,真心實意地同貝寧人民建立友好和諧的民間關係,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讓當地民眾更多地了解中國。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采編丨安然
主持丨葛鵬
製作丨楊曉蕾
簽審丨孫伶俐
監製:潘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