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老城中心
圖為2023年11月6日從景山上拍攝的故宮。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7月27日
好消息傳來
“北京中軸線”被列入
《世界遺產名錄》
璀璨的中華文明再受世人關注
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9項
圖為2024年7月9日,來自瑞士的遊客在北京天壇公園祈年殿前合影。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北京中軸線”
縱貫北京老城南北
始建於13世紀
形成於16世紀
此後經不斷演進發展
形成今天全長7.8公裏
世界上最長的城市軸線
其選址、格局、城市形態和設計
體現了《周禮·考工記》
所記載的理想都城範式
展現了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傳統
見證了北京城市的發展演變
是體現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標識
“北京中軸線”遺產區
麵積589公頃
緩衝區麵積4542公頃
15個遺產構成要素為
鍾鼓樓、萬寧橋、景山、
故宮、端門、天安門、
外金水橋、太廟、社稷壇、
天安門廣場及建築群
(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
毛主席紀念堂、
國家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
正陽門、南段道路遺存、
天壇、先農壇、永定門
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曾說
“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
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
實體的中軸線
蘊藏著中華民族文化特質
從元大都起700餘年間
北京中軸線
始終處於北京老城中心
在各個時代都決定了
北京的城市景觀形態和布局
這條壯闊軸線
凝聚著古人
“居中而治、以中為尊”的理念
體現中國古人
在城市規劃建設上的創造力
圖為2024年7月24日拍攝的北京鼓樓。新華社記者 魏夢佳 攝
清華大學教授、北京中軸線申遺
文本編製團隊負責人呂舟說
北京中軸線的一個價值核心
是見證了中華文明的延續性、統一性
構建了“中華文明理想的都城秩序”
體現了中國古人理想中的“秩序之美”
以中為尊,左右均衡
中軸線壯闊建築群應運而生
從永定門到鍾鼓樓
活躍著生活百態、城市煙火
蘊藏著中國獨特的文化思想、
家國文化、天人關係
一座座恢弘古建
講述著古人對自然、祖先的尊崇
也蘊含著五穀豐登、國泰民安的期盼
圖為2023年7月8日拍攝的太廟享殿。新華社記者 陳鍾昊 攝
北京大學yabo2020 教研部教師盧福泉
是一名騎行“發燒友”
他對老北京的曆史文化情有獨鍾
為了讓各國青年
了解北京的曆史文化底蘊
去年起,他開授
“騎行老北京城”的北大國際暑期課
並將北京中軸線設置為
騎行課的重點線路
圖為盧福泉帶領中外大學生在北京鍾鼓樓附近騎行體驗北京中軸線。新華社記者 魏夢佳 攝
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
100多名大學生
在他的帶領下
騎自行車穿越了中軸線的10多個點位
“希望能讓各國青年在騎行中
更多了解北京中軸線
感受北京古都的悠久曆史文化”
圖為2023年7月8日拍攝的遊客在正陽門箭樓前的前門大街參觀遊覽。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如今,北京中軸線上的建築景觀
成為年輕人爭相前往的“打卡地”
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
講述著中軸線的故事
中軸線文化旅遊產品紛紛湧現
數字技術也大量運用於
中軸線文化遺產的保護中
人們通過博物館、展覽展示、
文創競賽、騎行活動等
領略著中軸線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