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傳統村落人文影像誌|隆盛莊:邊塞重鎮唱響文化新歌
2024-07-30 13:54
點擊觀看視頻
距內蒙古烏蘭察布市
豐鎮市城區東北40公裏
坐落著一處曆史古鎮——隆盛莊鎮
古鎮以同名的隆盛莊村為中心

7月25日拍攝的隆盛莊(無人機照片)。
最近
當地傳統的“六月二十四廟會”紅火上演
這項傳統民俗活動
展示了當地多元文化
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曆史

據史料記載
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修邊駐防
在此始設威寧口
到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
隨著被招墾的農民定居人數越來越多
塞外商貿客棧初具規模
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由清政府批準設莊
取興隆昌盛之寓意
“隆盛莊”由此得名
7月25日拍攝的一處隆盛莊古民居。
7月25日,一位居民在隆盛莊一處古民居內。
在隆盛莊的東大門外
一座黃土夯築的墩台傲然聳立
這就是內蒙古自治區現存第二大的夯土墩台
——隆盛莊敵台
隆盛莊曆史上是各民族貿易交往的聚集地
因此,多民族文化在這裏相遇交融
成就了商賈文化、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
融合的“西口文化”典型代表
是塞外為數不多的多元文化聚集地
這是隆盛莊東門外的明長城敵台(無人機照片,7月26日攝)。
這是隆盛莊一處建於清代的古建築(7月26日攝)。
這是隆盛莊一處建於清代的古建築(7月26日攝)。
傳承下來的月餅、腦閣等
“非遺”仍在大放異彩
旅遊文化產業初具雛形
7月26日,在隆盛莊常三文月餅店,常三文的妻子碼放剛出爐的豐鎮月餅。常三文是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隆盛莊月餅製作技藝”的第四代傳人。

7月26日,在隆盛莊常三文月餅店,常三文的妻子碼放剛出爐的豐鎮月餅。常三文是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隆盛莊月餅製作技藝”的第四代傳人。
7月25日,廟會上的腦閣表演。
7月25日,廟會上的腦閣表演。
7月25日,腦閣遊行隊伍行進在隆盛莊街道上(無人機照片)。
以“六月二十四”廟會為代表
隆盛莊在保持傳統民俗的同時
不斷注入時代新意
成為一個富有濃厚地方文化特色的符號
有力助推當地文旅產業發展
7月25日,“張飛”在廟會活動中巡街打場。
7月25日,廟會遊行隊伍中的“穿心官”項目。
7月27日,六月二十二,樂隊的樂手們在當日的巡街文藝表演中賣力吹奏。
7月26日,作為廟會活動的一部分,當地邀請的晉劇曲藝團在晚上唱起大戲,吸引力大量群眾前來聽戲(無人機照片)。
7月26日,晉劇團要在晚間表演曲目《轅門斬子》,戲迷們早早就在戲台下等待。
7月26日晚,當地邀請的晉劇曲藝團準備唱大戲,演員和工作人員們忙著化妝和整理戲台。
7月26日,晉劇團要在晚間表演曲目《轅門斬子》,這是演員們在後台化妝。
7月26日,隆盛莊和附近的居民聽晉劇《轅門斬子》。
記者:連振
報道員:智超
編輯:徐金泉 宋為偉 吳建路 劉夢琪
新華社攝影部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