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態傳承,江蘇非遺一路“錦鏽”煥新彩
2024-08-02 17:50

 7月30日,江蘇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情況的報告。報告顯示,近年來,江蘇通過率先立法保護,強化活態傳承,打造特色品牌,推動非遺保護傳承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截至目前,江蘇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1項,在全國各省區市中位居第一。江蘇大地上,從時光深處緩緩走來的古老非遺一路“錦繡”,正綻放出嶄新的時代光彩。

強化政策引領,全力支持非遺工作。2006 年,江蘇在全國率先頒布施行非遺保護的地方性法規《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並於 2013 年進行修訂;各地依據實際情況製定昆曲、淮劇、宜興紫砂保護等 60 部法規,江蘇已構建起上下連通、總分結合的法規體係。江蘇省還通過優化授藝活動的傳承條件,為非遺傳承人搭建傳播非遺文化、展現傳承精神的展示平台,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見度,讓公眾能夠通過多種渠道認識和了解非遺,為傳承人提供場地和資金的有力支撐,對主動組織、參與傳承工作的傳承人給予物質與精神層麵的獎勵,調動傳承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優地傳播和延續。

整合利用資源,多維度開發非遺資源。文化事業通過非遺內涵、技藝和價值的傳承與傳遞,為旅遊產業提供文化內核;旅遊產業則通過市場機製和商業運作,將非遺資源轉化為具有經濟價值的旅遊產品和服務。旅遊與文化相互關聯、不可分割,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推動非遺項目和旅遊業相互結合,比如讓原生態項目於景區進行展演、開發非遺綜合演藝項目等,展開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遊客提供獨具特色的非遺體驗,增強文化的吸引力,提升旅遊的附加值,推動文化產業的進步,江蘇省在全國率先開展“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活動,把形式豐富的非遺展示、展演、體驗活動融入景區“吃住行遊購娛”的各個環節,已認定 32 個省級示範項目。

創新傳承模式,積極推動非遺文化發展。睹喬木而思故家,見非遺而知傳統,非遺銘刻著中華文明的“根”與“魂”。非遺作為民族文化的標誌與人類智慧的結晶,具有重要的曆史研究價值、教育價值、傳承價值等,已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的獨特名片。新時代背景下,非遺的傳承和傳播需要持續發揚光大,以實現增強人文底蘊、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目標。近年來,隨著我國非遺保護工作不斷探索實踐,數字信息技術的快速更迭推動非遺的保護和發展逐步進入數字化時代。網絡傳播、直播的迅速,大數據的精準捕捉,都讓身處數字時代的人們獲得了更好的互動體驗、知識來源,為傳承鋪平了道路。江蘇省規劃在未來還打算借助數字科技為非遺保護傳承賦能,激勵支持非遺科技創新,培育非遺數字化的新型業態,探尋“非遺數字化+產業化”的發展路徑。(周雨)

| 微矩陣

 報紙廣告服務 新媒體廣告刊例價 技術服務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