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8月7日電 題:苔茶“父子兵”築夢武陵山
新華社記者楊三軍、汪軍
“你們這一代茶農,思路必須轉變。以前用牛皮紙袋裝茶葉,現在小罐茶、伴手禮已經成為新時尚,轉變思路才能跟上時代。”“90後”茶人王賓在手機上翻看著茶葉包裝設計樣品,耐心幫“60後”父親王飛開拓思路。
王飛王賓父子二人,如今在武陵山腹地貴州省石阡縣五德鎮新華村,把茶葉事業做得風生水起。有著“中國苔茶之鄉”美譽的石阡,現有茶園38.52萬畝。到石阡,就到了茶的海洋,大小茶園漫山遍野,舉目皆綠。
遍布石阡山鄉的茶園。(孫偉 攝)
年近六旬的王飛在新華村搞了半輩子茶葉,現在是石阡苔茶非遺製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他家六代人,堅持用傳統手工做茶。
“石阡苔茶有悠久的曆史,如今生態更好,茶葉知名度越來越高。森林覆蓋率近70%,平均海拔1000米,高山雲霧出好茶。”王飛說,現在新華村有3000多畝茶園,每畝每年平均收入四五千元,管理好的能到六七千元。
王飛在種茶製茶的路上幹了30多年,對手工製茶頗有研究。采摘、萎凋、殺青、攤涼、翻炒、揉撚,每個環節不計其數的試驗,成就了今天省級非遺傳承人的經驗。
王飛(左)與村民交流手工製茶技藝。(孫偉 攝)
鬥轉星移,茶樹一茬換一茬,王飛的兒子王賓,正接過父親手中的接力棒。2014年,大學畢業後的王賓回到新華村,一邊跟著父親學習種茶製茶,一邊對品牌管理、市場經營展開探索。“幹了幾年後,發現我們品質上等的苔茶賣不出好價錢,這個問題一度讓我困惑。”王賓說。新華村的茶農忙碌一年,製作的茶葉大多數成為知名品牌的原料,陷入“品質很高端、產值很一般”的困境。他想通過創新思路,讓石阡苔茶的好品質轉化為茶農的好收成。
幾年前,王賓向父親提出“論克賣”的大膽設想,當頭就被澆了一盆“冷水”。在王飛看來,“茶葉又不是金葉子”,都是論斤賣。但讓他沒想到的是,王賓還真做出了“金葉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到各地學習考察回來後,王賓按照不同顧客群體的喜好和購買茶葉的用途,將炒製的手工茶按克分裝成小包、小罐,在精美簡約的伴手禮包裝盒上附上當地景點、非遺文化、苔茶曆史等內容,產品更具吸引力、親和力。
王賓在茶園查看茶葉長勢。新華社記者汪軍 攝
在王賓看來,這絕對不是搞花架子、做表麵文章,而是真正以消費者的體驗和感受為出發點——小而精的茶葉產品包裝美觀,還便於攜帶飲用。他還推出了茶葉伴手禮,通過酒店和線上平台推介。去年,王賓家600多畝茶田的茶葉產值約2200萬元。
“現在年產值翻了起碼3倍,確實沒想到!不僅如此,我一直給王賓強調品質,茶品就是人品,他也在堅守這個理念。”王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