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創新是時代發展的不竭動力,更是教育發展的時代主題。宿遷市沭陽縣創新探索名校、名師、名學科“三名工程”,通過聚力打造一流名校、傾心培育一流名師、建設一流名學科等措施,不斷優化教育服務供給,全力推動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人民群眾對教育的獲得感逐年提升。
當前,優質教育資源不充分、城鄉教育資源不均衡、教育教學模式單一等,正成為諸多城市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麵臨的共性難題。
沭陽縣是我省人口大縣,常住人口超過167萬人,現有中小學在校生、在園幼兒近40萬人,基礎教育體量全省靠前。對於沭陽縣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而言,如何破解共性難題成為一道無法規避的“必答題”。
近年來,沭陽縣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積極探索名校、名師、名學科“三名工程”,不斷優化教育服務供給,全力推動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蘇北教育強縣”金字招牌愈加閃亮。
成績如何,數據最具說服力:沭陽縣創成省優質幼兒園96所、省四星級高中4所;沭陽高級中學創成北京大學首批“博雅人才共育基地”,擁有全國教育行業第一家A股上市企業;2011年以來,沭陽縣共有167名學子考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連續12年位居全市第一、蘇北前列、全省第一方陣。
時間回撥到十幾年前,沭陽縣教育事業發展狀況並不理想。以高中為例,影響力較大的高中僅有沭陽高級中學一家,優質教育資源嚴重不足,同時缺乏有力競爭者,教育改革內生動力不足。
窮則思變,破繭成蝶。2010年,沭陽縣開始探索跨區域教育合作,引入省內教育高地——如東縣的先進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和優質教育資源,結合自身發展實際,逐漸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南北合作辦學之路。
在沭陽如東中學這個成功範例的引領、示範下,曆經十餘年發展,沭陽縣形成了沭陽如東中學、沭陽高級中學、建陵高級中學、華衝高級中學四校良性競爭發展的格局,縣域高考成績持續站穩全省第一方陣。
打造“蘇北教育強縣”這一金字招牌,必須投入“真金白銀”。沭陽縣堅持教育興縣戰略,以打造一流名校為目標,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據統計,“十三五”以來,沭陽縣每年投入約20億元推進“學校聯建工程”,已新建(改擴建)學校18所,增加學位約4.2萬個;共投入18.66億元實施“改薄提升工程”,建設校舍84.56萬平方米、標準化塑膠運動場46.8萬平方米。
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廣大人民群眾已不再滿足於簡單的“有學上”,而是期盼更高層次的“上好學”。沭陽縣積極探索合作辦學機製,不僅與如東縣簽訂《如東—沭陽教育交流合作框架協議》,引進如東優質教育資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沭陽教育模式,還著力推動昆山市與沭陽縣在師資培訓、學科建設等方麵加強交流合作。同時,按照“質量立校、文化潤校、特色強校”發展思路,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深入實施素質教育,以“體藝2+1”項目為抓手,強底蘊、厚特色,打造“一校一品”校園特色文化。
強教必先強師。沭陽縣堅持人才強教戰略,積極探索人才選育機製、招引機製和梯隊培養機製,在培育一流名師方麵下功夫。
縣委、縣政府堅持“教者從優”原則,定期招聘教師,對優秀畢業生從簡、從優招錄;評選“功勳名師”,打造更多的教育“領軍人物”;打通沭陽籍人才回沭發展渠道,有序解決教育係統人才短缺和結構性矛盾;實施“點亮名師”和“頭雁領航”計劃,深入推進“名師梯隊建設”……
在此基礎上,沭陽縣深入實施教育品牌戰略,深化教學改革,出台中小學推廣優秀教學模式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方案,製定普通高中優質特色發展規劃,建立各具特色的校本課程體係;建設特色學科,不斷完善“五育並舉”育人體係,先後創建省、市基礎教育內涵提升項目、中小學學科建設品牌89個;打造精品課堂,積極開展“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加強信息化建設,探索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機製,著力建設一流名學科。
全縣各個學校在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提高教學質量方麵也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沭陽如東中學敢於、善於使用年輕教師,通過推廣聽課製度、跟崗學習等方式,讓新教師“三個月成長、六個月成熟、九個月成名”,在較短的時間內培育出一支政治方向堅定,業務素質精良,高素質的年輕教師隊伍,夯實了學校高位發展的基礎。
教育是最基本的民生,關係到每一個家庭,關係到地區長久發展,必須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下一步,沭陽縣將始終堅持“全力建設蘇北教育強縣,打造人民滿意教育”定位,深入推進名校、名師、名學科“三名”工程,推動學前教育普惠健康發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高中教育多樣特色發展、職業教育提質培優發展,奮力創建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馬淩峰 胡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