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通海安市采訪劉林是在秋末的五月,正是新一年育秧的季節。
這天,海安市首條自動化育秧生產線——南通季和智慧農業有限公司水稻育秧生產線剛剛上線不到一周。在這樣一條高速流水線上,通過傳感器的實時控製,一個個秧盤高速流轉,從供盤、供種到覆土、碼垛等過程,一個小時可以播種1800盤,一天就可以滿足500多畝大田的育秧需求。
“托盤放上去,到成品做出來,全程都是自動化的,包括控土、落穀以及碼垛等各環節。”劉林指著飛速運轉著的流水線和機器人迅疾揮舞著的手臂,如數家珍地跟記者講解著裝底土、灑水、落穀、覆土等諸多步驟。那一刻,他仿佛又回到了剛畢業後從事投行的生涯,每天對著電腦屏幕和k線圖,揮斥方遒。
90後劉林研究生畢業於南京財經大學財會專業,順利進入一家上市公司司職投資,可謂履曆光鮮、前途光明。然而在2020年,正處於職業上升期的他卻做出了一個無比堅定的選擇——辭職回鄉,種田。
“季和是父親一手創辦的糧食加工企業,麵臨智慧升級、繼續做強的發展節點,正是用人的時候。”而另一方麵,在劉林看來,“從投資的角度,鄉村振興戰略全麵推進,智慧農業的風口正不斷湧入新人、新技術、新思路,作為近水樓台,我早就躍躍欲試。”
劉林口中季和“發展升級”的重要一步,就是由原先以糧食加工為主向產業鏈上遊延伸。“簡而言之就是我們要開始種地了。”劉林告訴記者,“當時剛好市裏在這邊推高標準農田建設,我們抓住機會順勢接手了這塊土地,把它建成了一個農場。其實剛開始種田也很多都不懂,就一邊學一邊做,同時請市裏的作栽站跟植保站做技術支撐。”
4年多在田間的摸爬滾打讓劉林迅速完成了從投行精英向“新農人”的轉型,也順利幫助季和實現了從“加工企業”到“科技種田+規模加工”的升級。
“你們看,按照現在的流水線效率,一小時能播種1800盤,僅需3個人就能完成整條線的生產,“以前這些工序需要約12人,每小時僅能做600盤。現在速度提高了3倍,人員是原來的三分之一。按這個賬算的話,效率就提高了9倍。”
“秧盤做好後還要移植到田裏。我們農場2000畝地47塊田邊全部安裝了集成傳感器。”劉林帶著我們來到田間,一一介紹著各種傳感器的位置、功能,“傳感設備、物聯網技術、手機電腦終端,可以讓田間數據實時顯示,再通過前置預警、遠程分析這些功能讓我們的田間管理事半功倍。”
離開了農場,我們又驅車趕到位於城市另一隅的季和加工廠,三層樓高的糧庫令記者大開眼界——登梯走進糧庫側門,入眼是近乎滿庫的糧食,如沙漠一般壯觀。
劉林帶著我們在廠區走走停停,哪裏是碼頭、哪裏是傳送裝置、哪裏是加工車間、哪裏又是質檢實驗室……對他而言,這是從幼時便經常玩耍嬉鬧的地方,即便近幾年也屢經技術升級改造,也是太熟悉不過了。
“可以說這裏是我的‘農人夢’萌芽的地方,離家求學、工作許多年之後,我終於還是回到了這裏。”
祝福“新農人”劉林,正把他“科技興農”的夢想,明媚地照進了現實。
總策劃:王文堅
統籌:薛兵 張洪 殷小平
記者:張磊 崔洪曙
拍攝:楊恒國 於房浩
剪輯:曾宏亮
美編:李子佳
編導:趙晨
校對 王菲
編輯 陳永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