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忙著辦‘首屆龍城喜劇周’;8月份,劇院場地多數被其他演出租用了,正好用這個時間拉排新劇,到月底差不多就要演出;已經接了20多場,一直排到了9月底、10月初。”開“抖音”、帶排練、定劇本、聯絡商演、營銷票務,這個夏天,常州市滑稽劇團團長張怡忙得不亦樂乎。記者好不容易才在排練候場間隙找到機會和他聊上一會兒。
“自從市屬國有文藝院團進一步深化改革後,屬於常州市滑稽劇團的命運齒輪就開始轉動了。”張怡介紹道,滑稽戲《陳奐生的吃飯問題》斬獲第十五屆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線下演出近300場、線上觀摩超千萬人次,演出收入超600萬元,入選文旅部全國演出市場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十大精品演出項目。滑稽戲《黑皮書記》榮獲紫金文化藝術節“優秀劇目獎”;滑稽戲《萬象歸春》首輪演出爆火,正在衝刺省級文藝獎項;都市情感喜劇《時來“孕”轉》獲省紫金文化藝術節小劇場單元優秀劇目獎;正在排練的喜劇《吳八兩拔刺記》,其劇本為省紫金戲劇文學獲獎文本改編,備受業界期待……
滑稽劇團進入上升式良性循環:一是舞台演出與觀眾口碑之間的良性循環,二是藝術榮譽與劇目生產之間的良性循環。市場口碑越好、榮譽越多,經濟效益與扶持獎勵就越多,劇團在演員、劇本和服化道上的投入就越多,信心也更足。就這樣,常州滑稽劇團好戲連台,實現了經濟效益與口碑效應的雙豐收。
探究滑稽劇團成功的背後,更能深刻理解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深化文化領域國資國企改革,分類推進文化事業單位深化內部改革,完善文藝院團建設發展機製”的意義。
2017年,常州印發《市屬國有文藝院團深化改革方案》,2021年又出台《市屬國有文藝院團“員額製”測算管理實施辦法》,明確了市屬國有文藝院團總體人員規模,實現了院團總額動態保障,打破了以往簡單對應“人員編製”的管理格局,暢通了院團人才引進通道;同步製定了《市屬國有文藝院團深化改革專項考核辦法》和《市屬國有文藝院團專項考核目標任務書》,將“員額製”測算管理要求,細化到每年的專項考核之中,考核得分直接與院團“員額製”的保障金額掛鉤。
在資金扶持方麵,常州在全省第二個設立了市級文化藝術基金,定位文藝精品“孵化器”,與國家、省藝術基金、市本級其他扶持資金有效銜接。基金運行六年以來共投入近3500萬元,累計立項扶持項目240個,帶動其他各類資金投入超5000萬元,撬動率超過150%,徹底改變了藝術生產的固有政策模式,激發了各類社會資源向院團發展集聚。
“年輕人趕上了最好的時候。一來就有待遇、有角色,有獲榮譽的機會。”張怡告訴記者,《吳八兩拔刺記》就是專為青年演員而量身打造。“市場需要年輕演員、年輕題材。過去,團裏最年輕的演員也已經40多歲,經過這兩年,團裏三分之一的演員在30歲以下,其中還不乏‘00後’。”
一年一場大戲、一場小劇場劇目,這是市文廣旅局給滑稽劇團定下的績效要求。張怡在考核基礎上還在給自己和團隊加碼。“除了《吳八兩拔刺記》,今年還有一個小劇場新劇要排練、一出大戲劇本要完成。”張怡掰著手指數給記者聽,今年還有3個劇目正在申報國家、省級藝術基金。這些基金對項目的資助各不相同,省級項目可有50萬至80萬元,國家級項目可有100萬至250萬元。
近年,常州將全市舞台藝術發展納入“532”發展戰略係統思考、係統部署,進一步完善文藝院團建設發展機製,創排劇目規劃之初便設立巡演版、小劇場版,構建“1+4+N”模式。
市屬國有文藝院團通過自建小劇場、賦能社會力量等方式,帶動全市小劇場建設。今年,長江中路上的“207小劇場”成為常州首家由國有文藝院團運營的喜劇特色小劇場,並入選省級小劇場建設優秀案例,常州市滑稽劇團領銜一眾本土喜劇“廠牌”,被觀眾稱為“常州人自己的開心麻花”;錫劇《季子》開啟了文藝院團與社會資本的開創性結合,豐富了省重點文旅項目舜山季子小鎮的內容供給;青果劇場、青果書場、半園實景演藝劇場、義園小劇場、亞細亞演藝大舞台、工人文化宮、運河五號小劇場等10多個小劇場星羅棋布,常州已基本建成老城廂古運河沿岸小劇場演藝帶。
2023年起,常州國有文藝院團還與常州保利大劇院合作,推出貫穿全年的“常州文藝精品展演季”,通過市場化手段宣傳推廣本土原創經典劇目,培育和拓展觀眾群體。其中,錫劇《珍珠塔》票房創下常州文藝院團市場化演出票房紀錄;錫劇《燕雙飛》實現新創現代戲的票房紀錄;沉浸式喜劇《半園·珍珠塔》以青果巷曆史文化街區實景為舞台,場場爆滿,一票難求。
(記者 周潔 王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