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揚州迎來全域低風險,“暫停鍵”被按月餘的古城,終於按下“啟動鍵”。16日,揚州鐵路、機場、長途客運等跨市交通“重啟”,城市逐漸恢複如常。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在揚州采訪發現,瘦西湖等景點開放、大型商場恢複營業、公交線路和出租車恢複運營、進出揚州通行自如,久違的“煙火氣”回歸。對於來之不易的戰疫成果,揚州人倍加珍惜。陸欣彤,揚州市邗江區邗上街道翠柳苑小區居民,目前在上海讀研。疫情期間,小陸以當誌願者的父親和鄰居為榜樣,守護成為封閉小區的家園,出力流汗。家鄉重啟之際,細心的她,特別寫下日誌,拍攝照片,製作視頻,記錄、回顧、紀念小區抗疫難忘的日日夜夜。視頻上傳後,在揚州朋友圈熱傳。
陸欣彤
身邊力量:“足不出樓棟”期間,老爸身兼“三長”
陸欣彤告訴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7月28日,揚州發現首例陽性病例,主城區按下暫停鍵。揚州疫情出現家庭、社區廣泛傳播,高齡感染者多,流調難度大。疫情初期,情況難以見底,防疫形勢嚴峻。麵對疫情,揚州發布了一項又一項防疫舉措,組織了一次又一次全民核酸檢測。
陸欣彤進行誌願服務
“我們身邊有許多逆行而上的英雄,他們日夜兼程、不畏艱苦地為我們守護這座城市。醫護人員披上戰袍,舍生忘死;流調工作人員夜以繼日,和時間賽跑;垃圾收集、路麵清潔、區域消殺、道路出入口封控,每分每秒都有人在守護。江蘇其他城市也紛紛派出支援隊伍,讓我感受到了‘蘇大強’的溫暖和力量。”陸欣彤在日誌中寫道,防疫人員中,誌願者的紅馬甲成為風景。許多人加入誌願者隊伍,衝鋒在前,與社區工作者一同守護萬家燈火,“我身為一名青年黨員,父親身為一名退伍老兵,都加入其中。家中,爺爺是個有已有6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雖因中風多年說話不暢,但也一直在支持和鼓勵我們。母親也做好後方工作,讓我們可以全心全意地投入誌願工作。父親既是一名樓棟長,也是特殊群體服務組組長,還是運送突擊隊組長。他組織所負責的樓棟順利而高效地完成一次又一次核酸檢測,他幫助小區許多獨居老人解決生活物資和藥品采購難題。不論白天還是夜晚,他都認真負責、善始善終。記得在要求‘足不出樓棟’期間,父親每天總是很晚才忙完,有一天快零點才回到家,那時,晚飯還沒吃。”
換位思考:派送40斤重的物資體會到別人的不易
陸欣彤眼裏的鄰居醫生
記者了解到,作為誌願者的陸欣彤,在小區門口輪崗執勤時,嚴格檢查並認真登記進出小區的人員,對他們進行測溫和消毒。有生活物資送到時,她與小區的運送突擊隊提前按樓棟分布,將居民訂購的物資進行整理和派送。“有一次,兩袋物資重達40斤,我感到非常吃力,也更加體會到了運送突擊隊誌願者們的辛苦,感受到了誌願者團隊的團結。”小陸說,自己的主要工作在信息宣傳組,負責用專業技能記錄小區抗疫過程中的溫暖瞬間,留存這段抗疫歲月。在這個過程中,自己覺得既充實又感動。充實的是肩上責任重大,體會到了基層一線防疫工作的重要性;感動的是小區誌願者們不畏辛苦,用盡力氣為大家服務,“當我看到這些視頻被居民在小區群中點讚和傳播,看到其中部分視頻被媒體發布,真的非常開心。希望這些視頻給居民帶來溫暖與正能量,還能給其他誌願者團隊提供一些啟發。”
陸爸爸運送物資
陸欣彤的父親陸海濤告訴記者,戰疫人群中,非常辛苦卻容易被忽視的是基層的社區工作者。他們參與指揮和部署每一次小區核酸檢測,幫助大家采購、運輸,常常忙得沒時間喝水、顧不上吃飯。在小區工作,受到居民的埋怨和指責是常有的事,疫情期間更是如此。有的時候,因為各種原因,小區居民們通過采購平台預訂的物資沒能及時送到,有人對此頗有怨言;還有的時候,由於居家隔離時間長了,有的居民情緒變得急躁,容易衝動,言語間火藥味十足,這些對於社區工作者而言,不僅需要繁重的勞動,更需要傾聽、耐心和溝通智慧,“他們為大家服務的同時,自己也是一個家庭的父親、母親、子女,但他們都選擇了舍小家為大家。他們的事跡沒有驚天動地,也未必可歌可泣,但我認為,他們同樣也是英雄。”
優秀鄰居:上陣“父女兵”很強大,理發師服務了200多個業主
免費理發
陸欣彤介紹,一個多月裏,小區裏發生了太多抗疫故事,“給我最多感動的是誌願者團隊裏的戴世勇老師,在揚州大學從事宣傳工作的他,是小區誌願者團隊最早的成員之一,疫情發生之初就為小區捐贈了一大批KN95口罩和醫用防護麵罩。在小區群裏,他積極引導大家,努力為大家的具體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他幫居民解決物資問題,經常派送物資上門。麵對小區群裏出現的負麵情緒,也總能及時安撫。他是我們小區動人故事的講解者和宣傳者,他時常將故事分享在小區群裏,宣揚了正能量,促進了相互理解。他讀大學的女兒戴亦揚也積極參與小區戰疫服務工作,父女二人協同作戰作,上陣父女兵,一次次以他們的力量和智慧踐行誌願者精神,傳播積極向上的力量。”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主人公,是天姿美容美發梅香苑店的技術總監姚恩秀。她也是小區業主。去年疫情期間,就主動為許多企事業單位的員工提供過無償理發服務。今年疫情發生後,她一直想做點什麼。看到小區很多居民特別是男士們的頭發都長得很長,因為疫情小區封閉,無法理發。於是,姚恩秀主動聯係了小區物業和誌願者管委會,表示願意率領團隊為居民無償理發。”陸欣彤對記者說,她為居民服務了3天後,她所在的單位要迎接複工複產,但她堅持為剩下居民中60歲以下的老年人和18歲以下的孩童繼續理發。4天下來,她和團隊服務了小區213位業主。這個服務速度和服務規模,在整個揚州都是非常罕見的。他們都是平凡世界裏的英雄。
理性思考:對城市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多一些信心和支持
陸欣彤認為,這次疫情也讓大家團結在一起,時常在小區群裏看到大家互相送菜、借閱書籍、送藥,相信有了這次經曆,鄰裏關係會更加和諧。
戴世勇戴亦揚父女
“疫情暴發後,我在網上看到一些對揚州疫情防控情況的負麵聲音。比如部分網友會拿上海疫情防控和揚州做對比,我身為一個在上海上學的學生,今年1月也經曆過上海黃浦區等區域出現零星散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我覺得,人隻有身處其中才知事情的全貌,才能感受每一處細節。我認為,城市間的防控能力差距固然存在,但還是和城市基本情況及疫情傳播鏈有很大關係。揚州疫情初期以高齡感染者居多,流調難度非常大,難以通過現在的大數據智能管理方式進行排查,而上海疫情主要還是以境外輸入複陽、部分特殊職業人員攜帶病毒在區域暴露等原因引起,這些確診人員都屬於重點排查對象,易於控製和管理。我想應該對揚州多一些包容和理解,也多一些信心和支持。這次疫情過後,揚州也進一步推進了城市的智能化管理,比如涵蓋體溫、行程、健康碼等多個功能的‘揚城掃碼通’,就是一個創新的做法。”陸欣彤說,惟其艱難,方顯勇毅。自己始終相信,每種經曆都會有收獲。暫停,是為了更好地重啟,揚州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陳詠
校對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