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頭條】“被彈幕包圍”的85歲院士:上百萬網友看我講課,很受鼓舞
2021-12-12 19:23:55

近日,85歲的中科院院士汪品先走進年輕網友的視野。今年6月起,他科普海洋知識的視頻在各大平台走紅,網友親切地稱他為“被彈幕包圍的網紅院士”。汪老是我國海洋地質學家,任教於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他常感歎時間不夠用,還有許多想做的事情來不及做。三年前,年過八旬的汪老還完成了9天3次深潛南海的任務。

汪老告訴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他很開心能通過網絡教學來拉近科學和網友的距離。他說:“在講台上講課,台下坐著幾十名同學,寫一篇文章可能會被幾百人看到,但是現在做一期視頻,可以讓上百萬的網友學習到海洋知識。大片大片的彈幕,像下雨一樣,看起來很壯觀,很令人激動。”

用短視頻講解海洋科學知識

85歲中科院院士走紅網絡

最大的細菌竟然在海底?

海底火山爆發對我們有影響嗎?

如果地球表麵70%是大陸?

……

近日,85歲中科院院士汪品先的一係列海洋科普視頻受到年輕網友追捧。他從今年6月份開始,在B站、抖音等各個短視頻平台更新與海洋專業知識有關的內容,吸粉數百萬。無論是南海演化過程還是百慕大三角的傳說,都被他以簡單通俗的語言講解得妙趣橫生。

汪品先成了“被彈幕包圍的院士”

有網友看了汪老的教學視頻後,留言與他探討自己無法理解消化的問題,在評論區認真地記“筆記”,還有同學在看完視頻後開心地回複:“啊,今天又是和院士探討學術前沿問題的一天!”大家把汪老的視頻稱作“大佬級的科普”。

近日,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聯係到汪老本人,他向記者介紹起自己做網絡科普背後的故事。汪老說,其實他是“被上網”的。最初是央視記者來采訪、錄視頻,覺得他的科普講座很有意思,就主動設計了個“科學老頑童”形象替他上網。在學院和網站年輕人的幫助下,汪老的科普和講課的視頻被剪輯整理後發布到網上。

汪品先院士

“這種形式我覺得很有意思,我覺得搞科學的人要與時俱進,以前是上課在黑板上寫字,現在是用ppt、網絡授課。新技術我不太會玩,但很高興和年輕人一起來做這些事兒,讓我能通過網絡和更多年輕人親密交流。”就這樣,85歲的海洋專家汪老順利“潛入”網絡世界,成為許多年輕網友喜愛的“網紅”院士爺爺。

做博主以來,他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那些漂浮在視頻上的“彈幕”,“大片大片的,像下雨一樣,非常壯觀。”汪老說,他有時候會在留言區看評論,也被網友的熱情感動,“在講台上講課,台下坐著幾十名同學,寫一篇文章可能會被幾百人看到,但是現在做一期視頻,可以讓上百萬的網友看到,有那麼多人願意聽我講的課,我很受鼓舞。”

三年前曾9天3次深潛南海

發現了冷水珊瑚組成的生態園林

不過,在網上發視頻隻是他做科普工作的一部分,“這是我平常教學和寫書做科研的一種延伸。而且我發現每個平台的觀眾輻射範圍都不太一樣,覆蓋各個領域和年齡層。”

汪老說看到很多人看他的視頻很高興

汪老說,他覺得這種差異非常好,“中國社會發展到今天,科學變成大眾的一種愛好,我特別欣慰。”他認為,大家對科學滿滿的求知欲,讓科學家更有必要走到一線來做科普,“這樣對科學家本人也是有好處的,如果能夠把研究的內容說得連一般人都能聽懂,那說明你自己懂得比較透徹。”

記者了解到,汪老祖籍江蘇亚博体育 彩票 ,出生於上海,現在任教於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1960年,他從莫斯科大學學成歸國,1972年起,他投身於祖國海洋科學研究的事業,1991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他率領的團隊實現了南海的深海科學鑽探,建立起了中國第一個海底綜合觀測深網係統——東海海底觀測小衢山試驗站,首次發現了南海等西太平洋邊緣海在冰期/間冰期旋回中環境與沉積變化的古海洋學放大效應。

三年前,為了研究南海演變和東亞古氣候,82歲的汪老還曾9天3次深潛南海。他告訴記者:“我很早就有這個計劃,但是主管領導出於安全考慮,一直拖著,所以你看,拖到我那麼老了才下去。”說到這,他哈哈一笑。

汪老說,他正在著手籌備一個深海珊瑚展覽,就是受到這次下潛任務啟發,“我們看到的園林都是陽光下的植物,但在幾千米的深海海底,黑暗裏麵也有‘園林’,這個園林不是植物都是動物,主要是珊瑚,有的珊瑚可以長得跟樹那麼高。”

汪老說,他特別高興在南海發現了這片“生態園林”,“南海海底下的冷水珊瑚,船上看不到,我那次運氣特別好,一下去就撞上了。”

車馬很慢 書信很遠

汪老和妻子的伉儷情深

今年9月15日,汪品先與夫人孫老捐贈多年積蓄200萬元,設立“同濟大學海洋獎學金”。汪老的妻子孫湘君是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也是同濟大學兼職教授。

相知相守幾十年,汪老和妻子的伉儷情深也感動了很多人。汪老告訴記者:“我們兩個是老同學,當時我們都在北京留蘇預備班裏學俄文,後來一起分配到蘇聯莫斯科大學留學,又是同班,七年的同窗之誼,說起來也是緣分。”

汪老和孫湘君回國三年後結婚,但當時因為各自的事業,他們分居兩地。孫湘君在北京,汪老在上海。“那時候要調到一起就很難了,因為當時的工作有些成果,單位的人也不希望我們走。所以我們分居了三十多年,等她退休了又被返聘,返聘結束了她才到上海,那時候我們年紀已經比較大了。”

汪老告訴記者,分居兩地的時候他們經常寫信,隔一段時間打長途電話,“打長途電話挺貴的,我要騎著自行車到城裏去,找到有長途電話的站登記之後才能打。那時候一年探親假隻有10天,我坐火車硬座到北京。我的母親、孩子也都在北京,她搞研究的同時,在北京照顧家裏,把家裏的擔子都挑起來了。而我一個人在學校做科研,過類似學生的生活。”

對於愛情保鮮的秘密,汪老笑著說:“我們有很大的共同性,雖然做的專業有些不同,但總的來說語言是共通的,我們合作過兩篇在國際上發表的論文。她來上海的時候就是我做‘國際大洋鑽探計劃’的時候,她和我一起做深海的工作,我們的合作很有成績。我們兩個的很多觀點都很一致,興趣愛好也很相似。”

汪老的妻子孫湘君教授也說:“年輕的時候,他很儒雅,非常有朝氣,肩膀寬寬的,人高高的,眼睛裏麵有一種智慧,就感覺這個人非常聰明。他這個人的人品非常好的,忠誠、熱情,要做科學,沒有興趣是做不了的。他從早上工作到晚上,主要的就是一種力量支持他,一種興趣支持他。”

必須爭分奪秒,

趁最好的時代多做一些事

聯係到汪老的時候,他正在辦公室開會,汪老說,現在的生活很規律,每天早上六點半起床,七點半到學校,然後做一些研究,看一些書,到晚上9點半下班回家,“我家離學校辦公室一公裏多,所以上下班都騎自行車,節約了步行的時間,也算是我的一種運動,有時候會騎著車去馬路上轉一大圈,就算是我的休息。一天大多數時間是在辦公室,都習慣了,有的文章在辦公室裏才寫得出來。”

在汪老的辦公室裏,書架上曆史、人文書也占了不小的空間,汪老說,現在想做一些把文化與科學相結合的研究,因此還有很多書要看,有很多東西要學,“就感覺時間很寶貴,必須爭分奪秒,還有很多想做的事情沒有完成。”

他和夫人的辦公室是連著的,平日裏,他們一起在學校做研究,“這種陪伴也成了一種習慣,我所有的稿子她都是第一個讀者,我們會討論很多事情。”

如果按60歲退休計算,汪老1996年就該退休,但那正好是他深海圓夢的開始。1998年,中國正式加入“國際大洋鑽探計劃”(ODP),由汪品先執筆的“東亞季風曆史在南海的記錄及其全球氣候影響”建議書在全球競爭中名列第一,並作為ODP第184航次於1999年春實施,汪品先被委任為首席科學家。那時他63歲,船上他最老。

2011年起,汪老領導我國南海大洋鑽探和規模空前的南海深部重大研究計劃,推動海底科學觀測網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立項建設,引領我國地球科學進入深海研究的國際最前沿。經過全國30個實驗室八年的奮鬥,為我國贏得了南海深海研究的國際主導權。

汪品先院士說想再踩一個腳印

汪老向記者展示了退休後出的書,比退休前還要多,“我的很多重要研究其實是年紀大了才完成的,時代給了我們很好的研究條件和機會,所以我總想,要趁最好的時代多做一些事。”

紫牛新聞記者|張冰晶

紫牛新聞見習記者|孫慶雲

編輯|張冰晶

剪輯|張冰晶

主編|陳迪晨

圖片視頻來源:央視新聞相對論節目

B站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

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紫牛新聞常年法律顧問:

北京大成(南京)律師事務所唐迎鸞律師

您有新聞線索,歡迎點擊爆料

你可能還對這些內容感興趣

| 微矩陣

 報紙廣告服務 新媒體廣告刊例價 技術服務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