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銀行 | 踔厲奮發勇爭先 篤行不怠啟新程
2022-12-26 16:16:13

因改革而生,與時代同行。

三十年,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中不過是驚鴻一瞥,但對華夏銀行來說,三十年的光陰卻足以成就一段蕩氣回腸的奮鬥歲月。

三十年,華夏銀行始終站在時代潮頭,擁抱變革、銳意進取,小微貸款、科技金融、綠色金融等業務大放異彩,全行資產總額、貸款總額、營業收入、淨利潤是2000年的36倍、37倍、39倍、61倍,連續多年躋身全球銀行1000強,且排名逐年上升。

灼灼韶華,風禾盡起。華夏銀行紮根北京,堅持黨建引領促發展,積極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始終立足京津冀、麵向全國,緊緊圍繞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地方經濟、服務民生發展,著力構建ESG理念下的新優勢,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奮力書寫“華夏擔當”。

使命凝聚力量 爭做新時代弄潮兒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1992年,順應波瀾壯闊的改革洪流,承載金融報國的使命擔當,華夏銀行應運而生。

華夏銀行在北京成立,這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成果,是我國商業銀行體係深化改革的一部分,這也使華夏銀行自成立伊始就刻有改革的基因。1995年3月,華夏銀行進行了股份製改造,成為我國《公司法》頒布後按照現代企業製度采用股份製形式的商業銀行;1995年6月,設立第一家外埠分行——南京分行,成為立足北京、輻射全國的全國性股份製商業銀行。

2003年9月,首次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交易,成為全國第五家上市銀行;2005年11月,成功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德意誌銀行,在德國柏林簽署《全麵長期戰略合作協議》;2006年6月,完成股權分置改革;2016年3月,首次發行優先股;2019年3月,成立華夏銀行改革領導小組,實施全麵風險管理體製改革等7項體製機製改革重點工作,推進華夏銀行改革發展不斷深化、持續前進。

道阻且長,行而不輟。經過三十年發展,華夏銀行已經發展成為有特色、有質量、有競爭力的全國性股份製商業銀行,並成為我國係統重要性銀行。截至2022年6月末,其在全國122個地級以上城市設立了44家一級分行,78家二級分行,營業網點總數1001家,員工4.01萬人,形成了“立足經濟中心城市,輻射全國”的機構體係。在2022年7月公布的英國《銀行家》全球1000家銀行排名中,華夏銀行按一級資本排名全球第46位,按資產規模排名全球第59位。

全球1000家銀行排名(按一級資本)情況

從1992年到2022年,華夏銀行迎來而立之年。未來,華夏銀行將繼續投身經濟建設,服務新發展格局,努力滿足實體經濟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服務需求,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

把握發展定位 全麵提升綜合能力

長期穩健的業績,是一家銀行賴以生存的根本。這要求銀行要有長期的戰略眼光和定力,無論是順周期還是逆周期,在業務發展上始終能堅持高質量、可持續的經營理念。對此,華夏銀行董事長李民吉深以為然,他表示,銀行發展不僅要大,更要強;不僅要穩,更要優。

縱觀華夏銀行長期以來的經營情況,其實現了質量、效益、規模均衡協同下的強勁增長,在商業銀行中取得了引領發展的靚麗業績。首先,在資產規模方麵,截至2022年9月末,華夏銀行總資產從2000年的998.33億元擴張至3.84萬億元,近22年來增長超38倍。

資產總額增長變化情況

資產規模快速增長的關鍵是信貸投放力度的不斷加大,尤其是疫情以來,華夏銀行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進一步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全力助企紓困,信貸增量穩中有升。截至2022年9月末,該行發放貸款及墊款2.23萬億元,較2000年的541.17億元增長3896.83%。

在盈利方麵,華夏銀行營業收入由2000年的24.02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958.70億元,增幅達3891.26%,距離千億營收隻有一步之遙;同期,該行淨利潤從2000年的3.84億元增加至239.03億元,21年增長超61倍。

數據高增長的背後離不開公司金融綜合化能力的提升和零售業務轉型提速。在公司金融業務方麵,堅持“商行+投行”轉型方向,推進“行業+客戶”營銷體係建設,“做局部可閉環、可循環業務的主辦行”;同時深入推動“3-3-1-1”戰略,圍繞“十四五”時期重點行業細分領域、龍頭客戶,盯緊“產業高端+高端產業”客群。此外,華夏銀行著力加快交易銀行發展,國內貿易業務、供應鏈業務穩步增長,跨境業務優勢顯現,對非利息收入增長形成重要支撐。

在零售金融業務方麵,華夏銀行升級財富管理及私人銀行體係建設,發布財富管理與私人銀行雙品牌,建立成熟的營銷組織推動機製,打通“財富管理—資產管理—投資銀行”價值鏈協同的經營機製,構建全市場、全品類、全策略的開放式產品平台。據悉,截至2022年6月末,個人客戶總數(不含信用卡)3226.90萬戶,比上年末增長2.54%。其中私人銀行客戶21.38萬戶,比上年末增長1.97%。隨著個人客戶群體的不斷壯大,個人客戶金融資產總量達9999.64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31%。

堅守報國初心 勇擔金融為民使命

“三區、兩線、多點”——這是華夏銀行區域差異化發展戰略的一張名片。依托星羅棋布的分行和網點,華夏銀行探索出一條高效服務實體經濟的新路徑。

據了解,“三區”指的是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分行,“兩線、多點”則是京廣線和京滬線沿線分行及其他重點區域分行。其中,“三區”分行的發展可謂“重點中的重點”,存貸款規模都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截至今年上半年末,華夏銀行“三區”分行存款餘額為1.39萬億元,占存款總額的比例為64.06%;“三區”貸款餘額為1.46萬億元,較2019年增長28.07%。

在京津冀區域,華夏銀行將“京津冀金融服務主辦行”作為目標,圍繞首都重點企業與重大項目,加大信貸投放力度。與北京證券交易所、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係統有限責任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推出“專精特新”貸、高新技術信用貸、製造業“年審製”貸款,積極助力首都科創企業發展,服務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牢牢抓住“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重點圍繞基礎設施建設和新動能產業,做好京津冀協同發展金融服務;主動參與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區項目建設,積極支持京津冀區域生態環境聯治,助力京津冀實體經濟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在長三角區域,華夏銀行積極把握產業創新機遇,為科技創新企業向上生長提供金融動能,建立專項推進機製,提供精準金融服務,加大產品創新力度,解決“專精特新”客戶輕資產、缺少有效押品的融資難題。以“行業+客戶”為重點服務客群,豐富產品組合。在承銷、撮合、資本市場等重點投資銀行業務方麵持續發力,全力打造“商行+投行”綜合化發展模式;以綠色發展項目為依托,綠色金融快速發展,助力長三角地區在全國率先實現“雙碳”目標。

在粵港澳區域,華夏銀行加速推進跨境金融服務體係建設,推動大灣區分行與境外分行深度合作。貿易金融輕型化、零售金融專業化、金融市場差異化、金融科技數字化發展取得成效,綠色金融快速發展,基礎設施重大項目支持力度加大。海口分行發揮貿易自由便利和跨境資金流動自由便利的政策優勢,不斷提升新型離岸國際貿易綜合服務能力。廣州、深圳分行投資銀行業務、綠色金融業務規模大幅增長。香港分行積極發揮境外平台作用,與境內分行協作開展多筆聯動業務合作,業務發展取得創新突破。

華夏銀行表示:“三區發展戰略是公司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的實踐舉措。按照集中資源、重點發展的思路,製定專項金融服務方案,推動機製與產品創新,實行差異化管理,‘三區’分行發展進入‘快車道’。”

踐行ESG理念 擦亮綠色金融名片

企業發展ESG指標,是英文Environmental(環境)、Social(社會)和Governance(公司治理)的縮寫,是一種關注企業環境、社會治理績效而非財務績效的投資理念和企業評價標準。

在“雙碳”戰略背景下,華夏銀行於2021年提出全新品牌口號“可持續·更美好”,寄寓著華夏銀行與個人、企業、政府、國際組織等利益相關方協同奮進,共同創造更美好未來的使命願景。

作為ESG轉型的先行者,華夏銀行資產管理部於2019年3月便加入聯合國環境署“負責任投資原則”組織,是我國第一家加入該原則的銀行資產管理機構。同年9月,華夏銀行成為國內首批簽署聯合國環境署《負責任銀行原則》的三家商業銀行之一,將ESG理念納入投融資業務核心策略。

據了解,基於國際通行的7大ESG實施方法,華夏銀行創設了我國首隻ESG主題理財產品,由此拉開了國內銀行理財發行該主題產品的序幕。經過3年多的創新實踐和持續摸索,華夏銀行理財業務現已完成了全麵ESG融合工作。2021年,華夏理財ESG理財產品累計募集規模超260億元。

自2008年與世界銀行和法國銀行開發署合作後,華夏銀行已深耕綠色金融領域超過14年。如今,其已建立了涵蓋綠色貸款、綠色票據、綠色投資、綠色租賃、綠色債務融資工具承銷、綠色理財、綠色基金等集團化、綜合化的綠色金融產品服務體係,逐漸形成了強化國際合作、注重產融結合、創新服務模式的業務特色。截至2022年6月末,華夏銀行綠色貸款餘額2386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4.45%,遠高於各項貸款增速。

號角已經吹響,新征程已經起航。下一個三十年,搭乘中國經濟這艘巨輪,守正創新的華夏銀行必將沿著高質量發展航道劈波斬浪,駛向更加壯闊的偉岸。

特別聲明:本文為揚子晚報新媒體平台“紫牛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個人或機構觀點,與紫牛號立場或觀點無關。紫牛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如因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聯係揚子晚報法務部。

| 微矩陣

 報紙廣告服務 新媒體廣告刊例價 技術服務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