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促進青繡產業發展,持續推動大通農文旅融合領域的非遺的傳承與保護實踐,深度挖掘大通縣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通過東西部協作工作模式,建立聯農帶農機製,培養出一支在青海省具有獨特風格和範式的繡娘隊伍,帶動全縣廣大繡娘增收致富。
9月25日上午,由大通縣文體旅遊局主辦,大通縣民族特色非遺工坊承辦的“繡美鄉村計劃-合作共建簽約儀式”在大通縣民族特色非遺工坊舉行。活動邀請了茶園代表、繡娘合夥人、犛牛毛紡織技藝傳承人及農民畫傳承人參與本次活動。“繡美鄉村計劃”是非遺青繡結合“高原美麗鄉村”發起的長期非遺產業化發展工作,樹立一張閃亮的地域名片。
青繡人家簽約
“青繡人家”是繡美鄉村計劃的一部分,通過青繡非遺等民族特色文化賦能茶園經濟的模式,用繡娘們的一針一線,妝點大通茶園的就餐環境,讓遊客享用特色美食的同時了解非遺文化的魅力,將非遺家居產品及特色服飾充分運用在生活中,以實現農文旅融合的協同發展。本次活動大通縣民族特色非遺工坊與首批共建茶園企業:大通楊家生態農莊、青海金露梅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大通潤桑田種植專業合作社、占智農家院、成花農家院、青海大通樹蛙部落共6家單位簽訂了青繡人家共建協議;新增入庫28位繡娘,年度累計入庫100餘位,並與新一批共計7位繡娘簽署長期合作協議;與農民畫傳承人簽署了作品授權協議。整合縣域農業、文化、旅遊資源,共同將“青繡”和“茶園”打造成大通的特色產業。
合作繡娘簽約
本次活動中公布第一批青繡訂單預估總時長約2.5萬工時,計劃於2023年底帶動50名以上繡娘人均增收超5000餘元。此外,發布了10個非遺工坊指導站所在鄉鎮的候選清單,遴選工作將於10月上旬完成。非遺工坊指導站的建設,緊密結合國家文化和旅遊部製定的《關於持之以恒推動鄉鎮綜合文化站創新發展的實施方案》,依托鄉鎮綜合文化站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搜集、整理和保護,鼓勵在鄉鎮綜合文化站設立傳承所、展示廳、傳承體驗所(點)、代表性傳承人工作室等,開展非遺展示、體驗教學等服務,鼓勵鄉鎮綜合文化站參與非遺工坊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繡娘打樣培訓
農民畫作品授權
繡美鄉村計劃關注發展女性就業創業,帶動非遺產業化發展。用一門手藝,養活一家人,吸納更多人願意加入這個行業裏,將手藝傳承下去。以此實現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產業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