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部協作 大通畫譜——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暢想曲
2024-03-18 10:35:55

民族特色文化資源建設是地方文脈傳承與發展的核心工作,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文化方式是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根脈。大通縣委縣政府聚焦農文旅融合發展,在東西部協作背景下,聚力實施民族特色文化賦能產業振興深度創新實踐,助力大通文旅融合產業服務平台建設。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促進產業振興、文化振興、人才振興。

第一篇章

東西部協作駐地藝術家創作

繪就大通綠色人文之美

開展東西部協作和定點幫扶的文創產品開發項目,創新研發非遺民藝鄉創產品,建立非遺工坊的創新機製,通過市場化運營機製,以東西部駐地創作+衍生產品開發設計+成果推介,聚力民族特色文化載體運營和非遺文創產品開發,實現大通曆史人文的綠色文化IP在文化、旅遊、製造、研學、農產品、農副產品、消費品等領域的創意設計應用。

以民族文化、非遺項目、自然曆史景觀三大維度開發了6大類50款農文旅融合創意產品,其中大通紀念公文包、大通農民畫筆記本、大通聲音—手搖音樂盒《東峽令》、大境通達藍牙音箱、我愛大通——胸針和冰箱貼、民族特色服飾、步步生花鞋墊禮盒、配套服務飲品等深受大眾青睞,曝光率超過20萬人次。

“青繡人家-非遺生活館”以大通“茶園”特色產業為依托,結合大通“青繡”“農民畫”“皮影”“犛牛毛紡織”“橋兒溝砂罐”等非遺產品,致力於打造集展示、銷售、體驗、餐飲於一體的綜合性鄉村非遺文旅生活空間,帶動當地非遺文化傳承和產業發展,同時為遊客提供獨特的文化體驗和創意產品。

通過“青繡人家-非遺生活館”,將非遺產品融入現代生活和商業空間中。將茶園經濟和非遺手工藝結合起來,在茶園中使用具有民族元素和當地特色文化的青繡軟裝產品,如靠墊、掛毯、地毯、門簾、餐具、桌旗、窗簾等,使茶園裝飾的更有氛圍感、民族感、更具本地特色,不僅提升了茶園的就餐環境,利用茶園流量和茶園空間,推廣並展示大通特色非遺文化,同時也能增加繡娘們的收入。文旅融合的協同發展,將成為大通農文旅融合產業中長期共同發展的鄉村振興範式。

2023年大通民族特色非遺工坊共計完成12類1500餘件青繡產品,建設完成6家大通縣“青繡人家-非遺生活館”:●朔北鄉青海金露梅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經營地址: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朔北藏族鄉東至溝村

●遜讓鄉木易春度假村經營地址: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遜讓鄉尕漏村

●長寧鎮大通潤桑田種植專業合作社經營地址: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長寧鎮G227

●東峽鎮占智農家院經營地址: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東峽鎮多隆村359號

●東峽鎮成花農家院經營地址: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東峽鎮1號

●斜溝鄉青海大通樹蛙部落經營地址:大通縣斜溝鄉上窯洞村

2023年老爺山非遺工坊通過聯農帶農機製的構建,促進具有民族特色的非遺技藝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引領當地非遺技藝及手工藝者高質量創業就業。現已建成6家“青繡人家”非遺生活館、帶動50名非遺青繡手工藝者實現增收,人均不低於5000元;建立縣域非遺人才庫,入庫青繡繡娘100名,入庫皮影、農民畫、砂罐、犛牛毛編織等20餘項非遺傳承人、技藝能手80名;建立10個服務於產業化的非遺指導站,包括非遺項目青繡、砂罐、皮影、唐卡、犛牛毛編織等,開展20場非遺傳承與保護活動,覆蓋參與人群不少於1000人。

借助非遺工坊平台,大通縣成為一個集非遺文化保護、民族團結、經濟發展於一體的示範區域,幫扶民藝重點就業群體,提升農業、農副產業發展和農文旅融合企業的發展,增強文旅產業服務平台的創意能力,推動農文旅融合企業的深入發展,為縣域經濟的持續增長貢獻力量。

第二篇章

時尚產業創意力量與繡娘共創

讓手藝之花綻放

紮根生活、擁抱世界,青海省大通縣老爺山非遺工坊用青繡技藝與時尚產業合作是靈感的彼此啟迪,在與本地繡娘共創的過程中,發揮本地女性創意的魅力,將造物過程創新突破,用多維的視角表達“大通”的人文之美,展現“浪山漫花兒”的生活方式形成獨特的“純粹與浪漫”。希望工坊繡娘的手藝之花,在創意力量的守護下,讓大通縣民間藝術在民間再生,讓樂觀通達的生命狀態在高原翠穀之外傳遞綻放。

在非遺工坊產業化工作中,特別關注發展女性就業創業。《綻放的工坊》品宣項目邀請時尚設計師與大通繡娘們共同創作,將民族文化與時尚元素相結合,打造富有創意的非遺產品。2023年非遺工坊繡娘將自己的青繡作品來到上海時裝周舞台,在時裝周現場進行深度參與活動交流,並完成了時尚大片拍攝,發布在產業權威媒體渠道品牌推介達22家。產業內專業人士對大通民族特色產品進行了深度推介,包括領事館國際交流2家,中國品牌5家,時尚機構9家,時尚媒體8家,國際時尚品牌6家。

非遺工坊通過民族手工技藝呈現時尚作品,用傳統的刺繡、鉤針、編織等手工藝與當代時尚相結合,全麵體係地推進大通縣非遺創新成果在全國乃至國際舞台上的品牌化發展,不斷提升縣域經濟品牌美譽度。

非遺工坊對現有生產力進行整合,進行統一標準化培訓及管理,成立研究平台“青海非遺產業研究院”,為傳統非遺技藝產品的市場前景保駕護航,從而保證傳統的非遺技藝可以在當今市場中再次發揮其應有價值,聯農帶農提高農戶收入。借助非遺工坊的平台,推動民族特色產業的發展,如手工藝品、民族特色產品等,幫助民族地區提高經濟水平,增強民族團結的基礎。將大通縣打造成一個集非遺文化保護、民族團結、經濟發展於一體的示範區域。

通過非遺研究成果推介及國潮產品設計及開發,引領非遺工坊賦能可持續時尚的產業化發展。2023年進行大通犛牛特色產業衍生資源犛牛毛的係統開發,協同國內優秀設計資源和品牌資源,基於傳統非遺技藝、材料的研發成果,在家居、服飾、工業、設計領域的應用及轉化,完成民族特色服飾、配飾等品牌化生產及產品的市場轉化。基於課題研究成果,預計大通地區犛牛毛產業鏈附加值將實現10倍的增長。

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日益繁榮,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持續提升,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如今大通犛牛、大通青繡、大通文旅等已具有較高的品牌價值和品牌知名度,非遺工坊在文旅和特色產業發展中將民族手工藝深度融入其中。以“始於藝、興於業、忠於民”為宗旨,育才、興產、產才融合,圍繞保護研究成果在“民族特色文化資源+”的創新應用、產業人才培育與項目指導,鞏固提煉民藝賦能。在探索綠色人文理念和推動民藝綠色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深入迭代和突破,創意孵化“大通模式”,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暢想曲。

特別聲明:本文為揚子晚報新媒體平台“紫牛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個人或機構觀點,與紫牛號立場或觀點無關。紫牛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如因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聯係揚子晚報法務部。

| 微矩陣

 報紙廣告服務 新媒體廣告刊例價 技術服務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