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大廠||我和大廠中學的“緣分”
2024-05-21 16:44:51

眾所周知,計劃經濟年代的國企素以“大而全”“小社會”著稱,大廠地區“四大家族”自然也不例外。職工、家屬學習、生活問題基本能夠“足不出廠,妥善解決”。當然,因為種種原因導致的“拾遺補闕”現象也時有發生。

1968年底,“老三屆”學生畢業分配工作開始了。我所就讀的南鋼中學大多數同學都響應“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義無反顧地奔赴蘇北金湖、六合農村插隊落戶了。而我則和小部分同學被學校工宣隊看中列入了推薦上高中的名單。看到朝夕相處的同學們像南飛的大雁一個個離去,我的心如貓抓般難受,多想和他(她)們比翼共飛、再敘友情啊。盡管我先後兩次退回了“入學通知書”,堅決要求下鄉插隊。可得到的卻是工宣隊師傅耐心、嚴肅地批評教育。無奈之下,隻好心不甘情不願地收起了通知書……

因為當時的南鋼中學沒有高中部,我們別無選擇地進入了大廠地區唯一的完全中學——大廠中學(時稱大廠鎮中學)學習。創建於1956年的大廠中學,雖然條件簡陋、設施缺失,且規模也不算大,但卻因升學率較高、校風嚴謹在江北的浦口、六合一帶小有名氣。得知這一情況以後,我一顆忐忑不安的心才稍稍安定下來:隻要學習氛圍好,走向社會一定錯不了。

入學不久,聽說學校工宣隊係南鋼派駐的,我頓時對學校的親切感增加了不少。要知道,初到學校的我們,整個是兩眼一抹黑、“門”都摸不著,來自南化、大廠鎮和周邊農村的同學一個也不認識,相互之間剛開始都不說話,交流起來肯定困難,更別提學習了。誰知不過兩天,大家就“各報家門”,輕輕鬆鬆混了個“自來熟”。“大個”“大頭”、老朱、永年、老郭……大家成了“相見恨晚”的“哥們”。家住學校對麵南化八村的老朱課間休息還熱情地邀請我們到他家做客呢……

那個時候,在學校的大量時間都是在“學工”“學農”“挖防空洞”“小高爐煉鐵”中度過的。記得開學第二天,班上就召開了“深挖防空洞”動員大會,要求每人發言表態,輪到我時,隻說了一句話:“忠不忠看行動”,就弊紅臉沒詞了……

不到兩個月,一條直達各班教室講台下的地道勝利完工了,隻是不知道後來究竟派上了什麼用場?

“學農”勞動是農忙時節的“必修課”。對於農村同學來說,收割、插秧等農活純屬“小菜一碟”,而對於我們這些沒摸過鋤頭把的“化二代”“鋼二代”們卻是陌生而艱難的。開鐮不到十分鍾就整得你腰酸背疼不說,單單收、運割下的稻麥把子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我們的“學農”勞動地點位於葛塘公社中山大隊,一個同學的父親恰好是那兒的大隊長,吃住安排都較為妥善。老農們除了手把手、臉對臉地耐心教會我們簡單農活外,還時不時用紅燒肉、大鯽魚、韭菜炒雞蛋等來“犒勞”我們。

2005年7月,本著“整合優質資源,謀求品位提升”的教育方針,經南京市教委批準,大廠中學和南化一中合並組建了南京市大廠高級中學。2012年,學校經考核晉升為江蘇省四星級高中,成為與南京一中、南師附中、寧海中學等市內名校齊頭並進的“教學先鋒”。

聽著大家對大廠中學昨天、今天和明天的侃侃而談,我真心為“大廠人”感到高興和驕傲,也為自己和大廠中學的這段“緣分”自豪。

作者:陸慶法(自由撰稿人)

特別聲明:本文為揚子晚報新媒體平台“紫牛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個人或機構觀點,與紫牛號立場或觀點無關。紫牛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如因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聯係揚子晚報法務部。

| 微矩陣

 報紙廣告服務 新媒體廣告刊例價 技術服務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