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是城市的“細胞”,承載著千家萬戶的幸福。社區工作者則成為聯絡群眾、服務群眾的中堅力量,是基層治理的主力軍。“有事,找我們!”在南京江北新區大廠街道,413名社工紮根基層,他們穿梭於大街小巷,深入各個社區,以專業、暖心的服務點亮萬家燈火,托起廣大居民“穩穩的幸福”。
“十八般武藝”各顯其能
走訪慰問留守兒童和老人、開展誌願服務活動、消弭各類糾紛矛盾……在大廠街道,眾多身著統一紅馬甲的社工每日活躍在各項繁雜瑣碎的事務中,他們以專業、精準的服務,打通為民服務“最後一米”,把居民群眾一件件“煩心事”變成“暖心事”,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水平,完善社區治理格局。
“上麵千條線,下麵一根針”,大廠街道轄區麵積36平方公裏,有27萬人口,24個社區,駐街單位多、老齡人口多、老舊小區多,社區承擔著各式各樣的政務職能。為有效破解服務碎片化、辦事效率低、業務素質不全麵等問題,大廠街道借助“五社聯動”機製實現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誌願者、社會慈善資源等融入社區治理,同時積極培育“一人多崗、一專多能、一口受理、全科服務”的社區工作者,將便民服務中心職能服務窗口調整為全科服務窗口,推動社區服務“隻找一個人、能辦所有事”,搭起便民利民高效服務平台。
為了讓社區工作者從“專崗製”轉變為“全科製”,大廠街道製訂“全科社工”學習計劃,定期組織的月培訓、季測試,不間斷地實踐+學習,不斷錘煉著全科社工“十八般武藝”。而社區騰出更多人員力量則延伸到網格、小區最基層,主動走家入戶、摸訴求、送服務,以更靈活的工作方式了解社情民意,實現基層社會治理更精準、更精細。
每個社區都有一個“寶藏”陣地
累了,到“紅色驛站”歇下腳;渴了,到“紅色驛站”喝杯水;遇到電路故障、水管漏水,還可以去“紅色驛站”找社工解決……在大廠街道,每個社區都有一個“寶藏”陣地——“紅色驛站”,陣地較大叫“大腳掌”,是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陣地的前移,陣地較小的叫“第1站”,也是黨支部的工作地點,陣地由全科社工和網格員共同坐班,提供社保類、民政類等6大類共計76項代辦服務,實現了為民服務“零距離”。
社工和誌願者是誌願服務活動中最常見的“服務搭子”,社工作為專業力量,誌願者提供人力支持,二者相輔相成。大廠街道立足本地實際,以社區需求為導向,以公益服務為原則,探索實施“社工+義工”誌願服務模式。2022年初,街道自主開發了線上小蜜蜂誌願者服務平台,設置文明實踐、文明積分、蜜值商城等功能,力促誌願服務精準派單、智慧管理。不僅激發了誌願者的服務熱情,同時盡顯“服務搭子”的配合作用,實現“1+1大於2”的誌願服務效果,為居民帶來更多便捷、高效的服務體驗。數據顯示,在小蜜蜂平台上注冊的誌願者近1.2萬人,共發布了7000餘個活動,服務總時長達20萬小時。
從幫扶老人,到心理疏導;從看護兒童,到醫療救助;從調解糾紛,到法律援助……如今,社區服務不僅形式越來越多樣,內容也越來越全麵,聯係群眾最緊密、服務群眾最直接已經成了社工們的“標簽”,社區工作越來越被認可、被研究、被重視。
“幹社工,挺好的!”
“24小時‘待機’,每天兩萬步不在話下,但忙卻快樂著。”“雖然忙的都是家長裏短的小事,但能幫助到他人,就覺得工作很有意義。”“明顯感受到被尊重、被需要,幹社工,挺好的!”……讓社工們時時被“正能量”包圍的背後,不僅是人們對於社工職業的尊重度、認同度越來越高,更多的是大廠街道規範化、標準化、體係化社工職業發展路徑帶來的強力支撐。
不久前,中央國安辦印發的《關於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的意見》信號鮮明——社工是一門有望比肩老師、醫生、警察的專業社會職業。目前,大廠街道社區工作者總數413人,平均年齡40歲以內,黨員比例40%,持證率68.5%。拓寬隊伍來源,優化隊伍結構,建立晉升機製,加強激勵保障……近年來,大廠街道積極培養社工人才,提高社工站和社工隊伍的規範化、專業化水平,並在實踐中樹立“能者上、優者獎、庸者下、劣者汰”的導向,社工隊伍正朝著職業化、專業化、規範化方向大步前行。
化建社區發起點亮小橘燈——“早看窗簾、晚看燈”關愛服務,重點服務失獨、空巢、高齡等特殊人群;新華一村社區成立“幸福當家人”助老先鋒隊,通過結對幫扶探索鄰裏互助養老的新模式;湖濱社區以“桃芽計劃-七彩微教育”賦能青少年成長……點點微光點亮希望,涓涓細流彙聚成河。社工們努力奮鬥的身影後,留下了一個個美好的場景,一個個項目檢驗和展示著大廠街道社工隊伍建設和工作成果,引領著社工與社區發展的雙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