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麵 | 王立群:人到八十,繼續嚼《史記》
2024-07-11 14:47:20

7月7日,著名文化學者、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立群攜新書《王立群讀〈史記〉》,從電視熒幕上的《百家講壇》《中國詩詞大會》走到江蘇書展的講台,為現場觀眾帶來一場關於江蘇英雄劉邦、項羽的深度分析講座,現場座無虛席,掌聲不斷。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沈昭

與《史記》結下不解之緣

王立群出生於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在南京度過了童年時光,8歲時隨著父母遷居河南。1965年參加高考失利,1966年被開封的一所小學聘為代課教師,先後當了七年小學老師和七年中學老師,生活中有挫折有辛酸。就在這個時候,他與《史記》結緣了。當時,他從學校操場上撿回一套被丟棄的《史記》,珍藏了起來,這是他第一次讀到《史記》,這套書成為他在繁重體力勞動後慰藉心靈的唯一精神支柱,也開啟了他此生研究、解讀《史記》的緣分。

在最初擁有《史記》的日子裏,王立群邊工作邊閱讀邊思考。1979年,他考上了河南大學中文係研究生,“老師要求讀繁體字、豎排本的《史記》,還要求自己斷句,那個要求就高了。”王立群回憶說。他1982年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教授中國古代文學,此後幾十年,他由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一步步變換著角色,《史記》始終是他最喜愛的典籍之一,已然是王立群生命中不可切割的一部分,現在的他仍能流暢地背誦大段《史記》原文,生動再現曾在這片土地上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

王立群人生的高光時刻也是《史記》帶來的。2005年年末,央視《百家講壇》開始在河南大學海選主講人,當時王立群剛從北京出差回來,一大早趕回學校非常疲勞,他請求第一個講,早講完好回家睡覺。當天,他講的是《鴻門宴》,在日常教學中《鴻門宴》他已給學生講過無數次了,15分鍾時間,背著原文,邊背邊講,憑著對項羽的獨到解讀,王立群最終入選。

“別看現在麵對大眾、麵對攝像機講課,我很坦然,但第一次《百家講壇》編導到我們學校去選人的時候,叫我對著攝像機講課,我有一分鍾講不出來,因為我從來沒有麵對過攝像機講課。”王立群回憶起錄製《百家講壇》那些年的時光,“早期錄製的時候,不但底下有觀眾,台子上也有觀眾,你講的好壞馬上可以從觀眾臉上看出來。後來《百家講壇》搬到央視老台址去了,那裏管理得很嚴格,每年春晚也是在那裏,不允許觀眾進去,所以後來我們錄製的時候是側麵一部攝像機,還有個大搖臂,麵前一個編導都沒有,編導在二樓看著顯示器,就是在這樣一個環境下錄製。上麵的編導說王老師進點了,我這邊就開始講,麵前一個觀眾都沒有,但你還得要講得繪聲繪色、激情澎湃,講到45分鍾時停下來,剛好是一節。央視要用的是42分鍾,我們講到45分鍾,預留三分鍾剪輯的時間。”

在《百家講壇》之外,王立群還參加了《中國詩詞大會》,同樣給觀眾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說到這檔節目的錄製,與《百家講壇》很不同,“詩詞大會要錄製500分鍾,剪輯出來大概100分鍾,刪減的內容就很多了。詩詞大會一般是晚上20點開始錄製,錄製到第二天淩晨6點為止,我年齡大了就不行了,所以這兩季的詩詞大會沒有參加了。我今年80歲了,熬一個通宵錄製,體力上支持不住。”

《史記》是一本讀不完的書

《史記》成就了王立群。2011年,他在《百家講壇》中講《王立群讀<史記>》之大風歌》,以幽默風格征服觀眾,從此一舉成名。“真正讓我讀懂《史記》的是經曆,是現實。人們往往說讀書讓人讀懂現實,但我的體會,常常是現實讓我讀懂了《史記》。”他坦言,是生活的苦難教會了他忍耐和自強不息,讓所有的辛酸和委屈找到了宣泄的出口,與曆史產生了共振。

在王立群看來,《史記》的魅力在於其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生動描繪,他鼓勵讀者在閱讀時不僅要關注曆史事件的表象,更要深入挖掘人物內心的複雜情感與動機,從而洞悉人性的普遍規律與社會變遷的內在邏輯。

對當下年輕人的焦慮、內卷、內耗等問題,王立群的建議是調整心態,“你要整天糾纏在人際關係裏,啥也做不成。人際關係是最擾亂心態的,我的辦法就是隔絕,不要介入到世俗中間。這些都不是多重要的事情,還擾亂你的心態。改變不了的事情你就不要去想,淡然處之,做好你自己的事情。比如說我有了上電視講座的機會,那我就好好地講,認真地講。所以我的訣竅就是踏踏實實地做好自己的事。沒機會了你就等著,機會來了你就努力抓住。”“人的一生中真正關心你的人非常少,隻看結果,不問原因的人太多太多;因此,不要指望會有人仔細認真地關心你,即使是非常欣賞你的人,他也會因為各種原因忽視你。在這一點上要學會理解,不要抱怨。”王立群的一席話好像是對自己所言,也像是對後輩的寄語。

這些年,王立群對《史記》的解讀、研究的腳步絲毫沒有放緩,除了在今年江蘇書展亮相的《王立群讀〈史記〉》外,去年他還出版了一部童書《讀史記,成大器》,這部書是王立群花了三年時間才完成、出版的一部作品,他從《史記》中選取了比較有代表性的60個人物,融合了《史記》中的相關篇目內容,並與《左傳》《戰國策》等文獻相互印證,為小讀者們提供更加全麵的閱讀視野。聊及這部書的創作,王立群表示“我寫這部書是有感於兩個方麵,一個是看到新近一個台灣的作者寫了一本給少兒讀的,還有一本是發行比較早了,我感覺(麵向少年兒童的讀《史記》)還是比較欠缺,《史記》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文學作品,台灣作家這個版本有些生硬,我讀起來感覺不舒服,我想給孩子們寫一個有文學色彩的,所以寫得也慢。另一方麵是給兒童寫的讀物但沒有一個評價的視角,兒童看過了不知道要怎麼看待這個事,所以我在寫每一個人物的最後,要給兒童一個評價的視角,要有我們當代的審美,給他認識每一個曆史人物、曆史事件的角度,讓他正確地看待,我相信這本書會給兒童很大的啟發。”

傳播媒介變了,初心不變

今年王立群已經80歲了,講話不快不慢,思維敏捷,談起《史記》中的風流人物,依然侃侃而談,幽默風趣,充滿魅力,但實際上王立群身體並不算好,此前已做過兩次心髒支架手術,在江蘇書展的現場,他對觀眾們說:“昨天我從北京坐了六個小時的火車到了亚博体育 彩票 ,今天參加完江蘇書展後很快就要返回北京,這個對我來說很難,因為我今年已經80歲了,還能不能再來一次亚博体育 彩票 還能難講,當然我希望我還能來十次八次,但很多情況下,個人的身體是我們自己不能做主的,對於我和在場的大家來說,今天的相會都是一次機遇。”

現在的王立群不僅是文化學者,還是文化“網紅”,不久前還做客董宇輝直播間,和觀眾們聊《史記》,談文學。“我在《百家講壇》的時候,還沒有短視頻,如果當時就有的話我可能也會去。”王立群笑言,“這幾年來短視頻很火,最近一兩年來視頻號也起來了。媒介是時代的產物,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買電視了,都是在看手機,不過媒介的更替也帶來了不同年齡段的讀者,所以說在今天我們可以更便捷地去表達,我要說《史記》就可以在我自己的賬號上表達我的看法。”如今,他在抖音上有近200萬粉絲,快手上有近100萬粉絲,微博上有106萬粉絲,今日頭條上也有35萬粉絲。

傳播的媒介變了,但是為大家解讀《史記》的初心沒有變化,王立群依然致力於用更多大眾喜愛的方式講《史記》。

快問快答:

S: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沈昭

W:王立群

S:現在網上有“讀史熱”,很多曆史學家、文學家在網上講史,您怎麼看這種現象?

W: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叫《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史學大眾化》,我認為中國的曆史研究學者,曆史的撰寫方式不但可以用大眾喜歡接受的方式書寫,而且必須使用大眾喜愛的方式,更詳細的內容你可以讀一讀這個文章。

S:能給我們現在的讀者一些讀曆史文獻資料的意見嗎?

W:閱讀曆史文獻分成專業和非專業兩類人,專業人士很少,比如學古代漢語、古代史的,這些人去讀曆史文獻沒有太大問題,專門研究的話則是另一回事;非專業人士在閱讀《史記》的時候需要借助一些比較可靠的書,我今天推出的《王立群讀〈史記〉》這套書是不錯的,中間是正文,正文兩邊引的《史記》原文,這樣你有能力的可以再讀讀原文,沒有能力的隻看正文也可以。

S:現在網絡曆史小說很流行,比如有穿越到各個王朝去的曆史小說,也有基於曆史進行虛構想象創作的,您怎麼看待這些小說的創作形式?

W:用小說或者演義的方式來講中國曆史,曆來中國老百姓都很喜歡,但像我們,寫作時會有一個原則,不能根據二手資料來寫,必須根據一手資料來寫。演義由於沒有引用原文,你不知道他是正史還是野史的話就需要注意了,這一點大家要把曆史研究者寫的和演義小說當成不同類別來區別看待,當然你喜歡讀是無妨的,但要謹慎,接受的時候應當謹慎。

校對 徐珩

| 微矩陣

 報紙廣告服務 新媒體廣告刊例價 技術服務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