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岱讀史 | 古代的避暑神器
2024-07-11 21:43:50

又到了夏季,天氣熱到感覺人快要融化。現代人好歹有空調“續命”,那麼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呢?難道隻能默念“心靜自然涼”麼?其實對於避暑,古人有的是“神器”。

身著竹衣的清朝人 圖源:《館藏民國竹衣賞析》(陳傑傑)

竹衣:貼身小風扇

在古裝劇裏,即使是炎炎夏日,古人好像也得穿得嚴嚴實實。這一點北宋文學家王禹偁很有發言權,他曾在《小畜集》中描述了自己在某個夏天,為了禮數,穿戴整齊地出來迎客。好不容易熬到客人走了,他趕緊返回臥室,並且對仆人們說道:“你們輪流來給我扇扇子!我真的快要熱死了!”幾輪扇下來,怕熱的他依舊汗流浹背。

假如王禹偁能擁有一件竹衣,大概就不用熱成這樣了。是的,你沒看錯,古人居然將竹子做成了衣服。竹衣是明清、民國時期流行的一種用線穿連細小竹管編製而成的具有降溫祛暑功能的特殊服飾。在籌建閩侯民俗園民宿文物征集中,就曾發現過一件保存較為完好的竹衣。這件竹衣采用纖細且堅硬的竹截作為主要製作材料,然後再以細小的麻線穿竹截空心後,串結聯綴成菱形漁網狀片成形,衣著外緣則用淺灰色麻布縫製捆邊。為了美觀,竹衣的下擺處、腰間及手臂部位還編織了幾何花紋圖案,竹截表麵呈淺褐色,看起來古樸典雅。竹衣的款式也很簡約,長袖、圓領、對襟,類似於清代流行的短身馬褂。

在史料文獻中,並未詳細記載過竹衣的來源。倒是《福州民俗誌》中有這樣的一段描述:“竹,福州有不隸於道家而在家的職業道士,應人之請作各種祈禳法事時,要穿長的道袍,暑天道袍之內所穿的‘套’(襯衫),有一種非常奇特的,削竹為細管,長徑寸中穿孔如小小竹枝,以麻線聯綴之,組織成衣,叫做‘竹’。使道袍不緊貼於身,可防汗漬。”古代的道士也怕熱,為了解決夏天長時間穿道袍的悶熱之苦,於是就想出了以苧麻繩穿竹管做網結狀竹衣作為散熱降溫的辦法,畢竟竹貼在身上清涼爽身,而網結狀的竹衣可以使外衣與肉體間隔,增加空氣透隙。

不僅是道士,古代的達官貴人以及有錢人家的書生,也很喜歡將竹衣貼身穿在朝服或長衫之內,這樣既有風度,又能降低溫度。自明代以來,尤其是在清末民國之時,穿竹衣用來避暑納涼,那可是時尚達人的專屬。

除了竹衣外,古代的“竹夫人”也是避暑神器之一。古人既可以將手足搭在竹夫人之上,也可以直接將它夾在兩腿之間。唐代詩人陸龜蒙曾送一個竹夫人給皮日休,為此還寫了首《以竹夾膝寄贈襲美》,詩中大讚竹夫人的納涼功能。至宋代,蘇東坡寫了首《送竹幾與謝秀才》:“留我同行木上座,贈君無語竹夫人。”詩中的謝秀才送了蘇東坡一個手杖,而蘇東坡則回贈了一個竹夫人給他。

竹夫人叫著曖昧又親密,但碰上愛較真的文人,於是又有了反對意見,此人就是黃庭堅。當時趙子充寫了一首名叫《竹夫人》的詩給黃庭堅看,黃庭堅看完表示:“竹夾膝是用來納涼避暑的,這不是夫人的職責!這個名字不妥!我看應該叫‘青奴’!”為此,他還寫了首小詩:“穠李四弦風拂席,昭華三弄月侵床。我無紅袖堪娛夜,政要青奴一味涼”。此後,也有很多人將竹夫人稱之為“青奴”。

涼屋原理 圖源 網絡

水簾+風輪:堪稱古早中央空調

有了竹衣和竹夫人,還熱怎麼辦?別急,古人也能設計出製冷的機械裝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過於水簾。

所謂水簾,是指在屋脊和亭簷中鋪設水路管道。當夏季來臨之時,利用水車等機械設備將冰涼的井水引入管路之中,再順著房簷四散而下。如此一來,周圍瞬間就可以變得涼氣飄飄。據《南宋館閣錄》記載:“泉東有竹屋一間,周回設斑竹廉,中設黑漆掉一,竹花瓶一,香爐一,石墩十二。屋北有井,灌水於屋脊,巡簷而下,如雨溜焉。”除了沒有主機以外,秘書省的這套水路係統已類似於現代的中央空調。隻不過,由於水簾的製冷效率低,必須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得不斷地轉動抽水和鼓風設備才行。

這個時候,得大型風輪出場了。據《武林舊事》記載:“禁中避暑,多禦複古、選德等殿,又翠寒堂納涼。長鬆修竹,濃翠蔽日,層巒奇帕,靜窈縈深,寒瀑飛空,下注大池可十畝。……又置茉莉、素馨、建蘭、康香藤、朱模、玉桂、紅蕉、閣婆、詹葡等南花數百盆於廣庭,鼓以風輪,清芬滿殿。禦笑兩旁,各設金盆數十架,積雪如山。”宮中殿外有寒竹瀑布,殿內有冰雪百花。在一切都準備妥當時,風輪一轉動,整個室內涼意四起,且花香四溢。

這個風輪猛到什麼地步呢?《武林舊事》中記載道:“洪景盧學士賜對於翠寒堂,三伏中竟然體粟戰栗,不可久立。上問故,笑遣中貴人以北絞半臂賜之……”是不是像極了現代人辦公室裏被空調吹得冷到要穿外套的同事?

改變不了氣溫,就改造房屋

水簾與風輪的機械設備多是在皇宮與高級政府機構內,古人日常想避暑納涼還得利用地勢來修造住所。

宋代大臣範鎮曾在一處極高的台基上建了一座庵,每到夏日,格外清涼。一個人乘涼也無聊,於是他就邀請司馬光一同來乘涼,順帶秀一下他機智的大腦。沒想到司馬光微微一笑:“要不還是去我家吧!”誰能想到司馬光居然建造了一個地下室,利用陰涼的地氣來避暑。

若是建不了庵,也挖不了地下室,古人就隻能多做一些門窗來增加居室的通風麵積。《聞見後錄》中曾這樣描述董氏西園:“開軒窗,四麵甚敞。盛夏懊暑,不見畏日。清風忽來,留而不去。”

說到設計室內門窗,陸遊堪稱是建築設計師加裝修隊隊長。他曾經蓋過一間房子:

“其南北二十有八尺,東西十有七尺。東西北皆為窗,窗皆設簾障,視晦明寒煥為舒卷啟閉之節。南為大門,西南為小門。冬則析堂與室為二而通其小門,以為奧室。夏則合為一室而辟大門,以受涼風。歲莫必易腐瓦、補罐隙,以避霜露之氣。”陸遊蓋的這間房子三麵牆都開有窗戶,上麵都裝有窗簾,平日根據天氣的陰晴冷暖而選擇開閉。唯一沒有裝窗戶的南麵,他又設計了一大一小兩個門。這樣一來,每到夏天,就把堂和室合二為一,並且將大門打開,與三麵牆上的窗戶就可以形成良好的通風,絕對涼快。

金陵小岱

| 微矩陣

 報紙廣告服務 新媒體廣告刊例價 技術服務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