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4日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係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應急管理部黨委委員、中國地震局局長王昆介紹,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目前已全麵開工建設,計劃在四川、雲南建設1769個測震、形變、地球化學、重力等各類觀測站點。
2018年5月12日,在汶川地震十周年國際研討會上,中國政府宣布建設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是國家“十四五”規劃建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也是國際上唯一針對大陸型強震進行係統研究的地震科學實驗場;建成後,將具備在塊體邊界帶識別6.5級以上地震孕震體的能力。
“我們堅持‘邊建設、邊產出、邊服務’。2018年以來,實驗場陸續推出高精度速度結構模型、莫霍界麵模型等15項科學產品。我們與中國科技大學合作推出世界首個人工智能地震監測係統,可在1秒內精確估算地震震源機製參數。”王昆說,我們研發了基於人工智能的地震自動編目係統,是人工編目效率的3倍。
近期,中國地震局與國家成都超算中心、清華大學等多家單位聯合發布全球第一個億級參數的地震波大模型。相關成果為促進地震監測預報智能化、推進防震減災現代化提供了科技支撐。
同時,中國地震局堅持開門建設、開放運行。美國、俄羅斯、荷蘭、埃及、阿爾及利亞等13個國家的科學家參與了實驗場科學研究。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四川省政府、雲南省政府等科研院校和地方政府共同參與實驗場建設。近年來,超過3000名國內外專家參加科學實驗場學術年會交流,實驗場的學術影響力在不斷增強。
“中國地震科學工作者將錨定2035年我國步入世界地震科技強國前列的奮鬥目標,繼承發揚科學家精神,努力將實驗場打造成為世界地震科學中心、地震科技國際合作中心、世界地震人才中心,加快推進地震科技自立自強,以高水平地震安全服務保障中國式現代化。”王昆說。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