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麵新聞記者 邊雪
十月伊始,科學界最負盛名的諾貝爾獎,正在進入揭曉的倒計時階段。
2024年諾獎即將花落誰家?根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2024年諾貝爾獎將於10月7日至14日陸續公布。
2024諾貝爾獎即將公布。(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各項諾獎公布時間為: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24 年 10 月 7 日,星期一,歐洲標準時間 11:30 (CEST),北京時間下午5:30
諾貝爾物理學獎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24 年 10 月 8 日,星期二,歐洲標準時間 11:45 (CEST),北京時間下午5:45
諾貝爾化學獎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24 年 10 月 9 日,星期三,歐洲標準時間 11:45 (CEST),北京時間下午5:45
諾貝爾文學獎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24 年 10 月 10 日,星期四,歐洲標準時間 13:00 (CEST),北京時間下午7:00
諾貝爾和平獎Nobel Prize in PEACE
2024 年 10 月 11 日,星期五,歐洲標準時間 11:00 (CEST),北京時間下午5:00
諾貝爾經濟學獎Nobel Prize in ECONOMIC
2024 年 10 月 14 日, 星期一, 歐洲標準時間 11:45 (CEST),北京時間下午5:45
今年諾獎有哪些不容錯過的亮點?
亮點一、中國作家殘雪再次高居文學獎賠率榜第一
每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都會受到極大關注。今年熱議最高的人選之一,仍有中國作家殘雪。
據英國專門刊登全球博彩的著名網站Nicer Odds顯示,自2019年起,殘雪連續六年榮登諾貝爾文學獎賠率榜,並在近兩年中穩居榜首,成為備受矚目的獲獎熱門。
殘雪,原名鄧小華,1953年出生於湖南長沙。殘雪青年時熱愛古典西方文學和俄羅斯文學,代表作有《山上的小屋》《黃泥街》《蒼老的浮雲》《五香街》等。
殘雪稱自己的敘事風格為“靈魂文學”,她在作品中呈現出的活躍的想象力和深邃的精神世界,一直是評論家關注的焦點。許多學者認為殘雪是被低估的中國先鋒派作家,也是當代最具實驗性的作家之一。
封麵新聞記者注意到,榜單排名第二的澳大利亞作家傑拉爾德·穆南,是一名澳大利亞作家。現年已85歲高齡,他在1995年寫完《翡翠藍》後封筆,但穆南在國際文壇上一直享有很高的聲望。
排名第三的是加拿大作家安妮·卡森。她不僅在詩歌和散文創作上有著卓越成就,還涉足翻譯領域,其代表作包括《愛欲這苦甜》《玻璃、諷刺和神》以及《紅色自傳:詩體小說》等。而她的本職工作則是從事古典文學研究和教學,深厚的學術背景為她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一直以來被視為諾獎熱門人選的美國後現代主義文學代表作家托馬斯·品欽,此次位列第六。他的寫作風格晦澀難懂,人物眾多,情節跳躍,但正是這種獨特的風格深刻揭示了現代社會的混亂與困惑,因此深受讀者喜愛。
被稱為“諾獎陪跑者”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則位列第九。他在去年推出了新長篇《城市及其不確定的牆》,在國內擁有大量擁躉。盡管多次與諾獎擦肩而過,但村上春樹的作品依然深受讀者喜愛,其獨特的文學風格和深刻的思想內涵使他成為文壇上不可或缺的存在。
有趣的是,被中國粉絲愛稱為“黴黴”的美國人氣歌手泰勒·斯威夫特也登上了這份諾貝爾文學賠率榜。
歌手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嗎?還真有可能。2016年,鮑勃·迪倫以“在美國歌曲傳統形式之上開創了以詩歌傳情達意的新表現手法”摘得諾獎,還曾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亮點二、諾貝爾獎發展趨勢搶先看
在諾獎中,科學發現往往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驗證,才能獲得廣泛認可和重大獎項。
哪些科研成果,更受諾獎的青睞?近日,《科學美國人》雜誌利用諾貝爾獎官方信息,對物理學、化學和生理學或醫學三個領域的獲獎數據按照子學科進行了分門別類的整理。這些數據在時間線上標注了獲獎成果的研究日期,呈現出三幅概括圖。
諾獎趨勢圖。(圖片來源:科學美國人)
諾獎趨勢圖。(圖片來源:科學美國人)
諾獎趨勢圖。(圖片來源:科學美國人)
盡管諾貝爾獎並不能代表科學的全貌,但它們揭示了塑造關鍵科學領域的趨勢和動力。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窺見一些潛在的模式,了解哪些子學科在近年來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以及哪些研究方向可能成為未來的熱點。
首先,科學發現的影響力,需要時間來顯現。許多突破性研究在剛發表時可能並未引起廣泛關注,或者其重要性並未被立即認識到。隻有隨著時間推移,當這些發現被其他研究者驗證、擴展,並在實際應用中展現價值時,其真正的重要性才逐漸凸顯。
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諾貝爾獎的頒發時間與其所表彰的最早研究工作之間平均存在約20年的時差。這種“滯後效應”在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三個領域都普遍存在。斯坦福大學教授約翰·伊萬尼迪斯(John Ioannidis)曾研究過諾貝爾獎的頒發及其影響,他指出:“需要時間來證明某項成果不僅滿足了好奇心,還具有更廣泛的影響力。”這句話也道出了科學界對研究成果進行長期評估的必要性。
其次,能盡快轉化為應用的技術突破或基礎研究能更快地獲獎。三個領域中獲得諾貝爾獎認可時間最短的方向分別為核物理與粒子物理、有機化學、器官和係統研究。
20世紀初,核物理和粒子物理領域的研究往往伴隨著實驗驗證的快速進展,如核反應堆、粒子加速器的迅速發展,以及其在核能、粒子探測中的直接應用。
二戰期間的原子彈研發以及隨後快速發展的核能技術,使得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能夠很快得到學術界和公眾的認可。對於化學領域,有機化學特別是有機合成的研究往往很快能夠轉化為應用,尤其是在新材料合成、藥物研發、工業用品等方麵。很多有機化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得主,因其合成了重要的分子或藥物,直接推動了醫藥或材料科學的進步,而迅速得到了諾貝爾獎的認可。例如,提出鈀催化偶聯反應的赫克(Richard Heck)、根岸英一(Negishi Ei-ichi)和鈴木章(Suzuki Akira)。
而複雜的理論性研究(如混沌理論相關、量子化學和人類學),通常需要長時間的驗證和發展,因此也是平均獲獎時間間隔最長的學科。
此外,從這些數據中,還可以洞悉現代科學研究的多樣性和交叉性趨勢。以諾貝爾化學獎為例,其中物理化學和有機生物化學占據了最多的獲獎人數,且從事量子物理研究的物理學家獲得化學獎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充分反映出了化學與物理學、生物學的緊密聯係。
在諾貝爾獎的舞台上,物理學獎一直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全球的目光。而在眾多子學科中,粒子物理和凝聚態物理長期以來都是獲獎的熱門領域。然而,近年來,天文學和宇宙學研究的獲獎數量也在逐漸攀升,這一變化無疑為我們揭示了物理學研究從微觀到宏觀的廣泛跨度。
這種跨學科的趨勢不僅反映了現代科學研究的綜合性特征,也凸顯了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在當今科學界,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已經成為常態,這種交叉往往孕育著重大突破。但與此同時,這也增加了評估研究影響力的複雜性,使得獲得諾貝爾獎的時間在一定程度上被推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