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蟲多見於野外,少部分蜱蟲身上攜帶有新型布尼亞病毒等多種致病細菌和病毒,被它叮咬後,易引起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據悉,每年4月到10月都是蜱蟲生長活躍期,目前仍有不少蜱蟲“侵襲”。近期,南京市第二醫院湯山院區感染性疾病科就接診了多例蜱蟲叮咬所致病例,甚至有重症患者去世。
來自浦口的王奶奶一直務農,近日在菜地歸來後,出現了乏力、頭痛、發燒,以為是天氣轉涼所致,誰知病情愈加嚴重、高燒不退。王奶奶的兒子前段時間剛感染過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見症狀類似,趕緊把老母親送到了南京市第二醫院湯山院區。
感染性疾病科程健副主任醫師接診後,發現王奶奶腿部有疑似蜱蟲叮咬的痕跡,完善多項檢查後,果然為蜱蟲咬傷引起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
無獨有偶,王奶奶所在的村子近期好幾人罹患了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大多是在田間幹活時被蜱蟲咬傷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蜱蟲叮咬不是感染該病的唯一途徑,患者的體液和血液中也含有大量布尼亞病毒,如與患者近距離接觸也容易被感染,尤其是接觸患者血液。王奶奶的兒子正是之前與村裏的一名病患密切接觸後,“人傳人”引起了發病。因此要格外注意保持安全距離並嚴禁直接接觸患者血液。
感染性疾病科池雲主任介紹,蜱蟲雖小、威力不小,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嚴重者會因多髒器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近日甚至就有2例重症患者相繼去世。
池雲主任回憶,66歲的王女士入院時病毒量載量為105copies/ml,三天後已增長至108copies/ml,不僅病毒載量增長迅速,同時髒器損害明顯,心肌酶譜三天時間呈數十倍上升,並且很快出現神誌模糊、抽搐,迅速出現心跳呼吸停止。金奶奶86歲,高齡也無疑成了死亡高危因素之一。金奶奶入院時白細胞、血小板明顯偏低,病情發展迅速,心肌酶譜3天時間呈200倍上升,病毒載量也升高至1010copies/ml,很快出現心衰、神誌改變,也沒能挽救成功。
“對於發熱伴血小板減少,預後如何,主要關注髒器的損害,和病毒載量的高低”,池雲主任介紹道,一般病毒量越高,損害越重;髒器損害越重,預後越差。
專家表示,對於發熱伴血小板減少,治療主要還是全程積極對症治療,保護重要髒器功能,維持內環境穩定,目前來說沒有非常有效的抗病毒治療,所以預防十分重要。野外活動時一定要加強對蜱蟲的預防,盡量避免在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活動。如果必須到這些地區,應當做好個人防護,外露的手和頸部可以事先塗抹一些祛蜱蟲的藥水。外出回家後盡快沐浴衝洗。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呂彥霖
校對 徐珩